第27章 复辽志士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泽用过的。皇帝明显是打算把庄际昌塑造成宗泽,喊响复辽二字。
    善于揣摩上意的温体仁,在朝会结束之后,立刻召集礼部新成立的宣传司官员,让他们对庄际昌去世这件事,做一个宣传规划。
    他要迎合皇帝的意图,把庄际昌往宗泽的方向塑造。
    所以报纸之上,很快发布了庄际昌的讣告。还有一些同僚,对庄际昌的怀念。
    京城的百姓在得知庄际昌三呼复辽而死后,也很快把他和三呼过河的宗泽联系起来。
    皇家乐团的戏剧团,更是着手创作宗泽与岳飞的戏剧。
    钱谦益、张溥等文人,也在报纸上大力称赞。
    一时间,庄际昌、宗泽这两个名字,很快在京城流传开来。
    尤其是庄际昌的状元身份、还有他英年早逝,更让很多人感到惋惜。
    更有一些官员受到触动,主动投笔从戎,加入复辽大业。
    刚办完父亲丧事、回到翰林院任修撰的陈子壮,就是其中之一。
    他和庄际昌是同科,是万历四十七年的探花。在得知庄际昌的事迹后,他心中哀恸之下,写了一封奏表,请求去东江领任职――
    他要去东江领看着,帮庄际昌办好身后事。
    朱由检对于这种行为,当然极为赞赏。当即升陈子壮为侍讲、兼任东江领长史,和庄际昌之前的职位一模一样,鼓励他继承庄际昌遗志。
    这件事在翰林院引发了轰动,陈子壮赴任之时,很多同僚送别。
    京城得知这件事的士民,也对陈子壮大加称赞。认为这个探花,不输于同科状元。
    就连朝鲜使臣,在见到这一幕后,也忍不住感叹:
    “大明有此志士,将来必能复辽!”
    “我当劝说大王,尽快把世子送来。”
    向朝鲜国王写了一封奏疏,说明京城士民对庄际昌之死的反应。
    认为大明的民气已经被调动,建虏不可能挡住使出全力的大明,朝鲜不应该再犹豫,要彻底倒向大明这边。
    这封奏疏,传到汉城的时候,朝鲜君臣也沉浸在毛文龙出兵的震撼中。
    多少年了,毛文龙一直是步步后退,对建虏的牵制也只是鼓噪声势。
    他们以前对此多有怨言,认为毛文龙没胆子。
    哪想到这次毛文龙竟然倾巢而出,深入建虏腹地。
    以至于得到消息的朝鲜君臣先是不信,然后就惊慌失措――
    他们担心毛文龙惹怒建虏,建虏再派兵打过来。
    凭毛文龙在东江领留下的两千人,他们觉得是绝对挡不住建虏的。
    所以一些臣子,已经劝朝鲜国君向江华岛暂避。
    朝鲜国君对此也有些意动,险些就下令迁往江华岛。
    但是这个时候,洪承畴拿出了决断。他在听说这件事情后,以驻朝大臣的名义严令朝鲜君臣留下。不能建虏没来,他们就提前逃遁:
    “大王若是如此,传出去还有什么颜面?”
    “朝鲜上上下下,又如何看待大王?”
    把提议逃跑的臣子都斥责了一番,并且建议朝鲜国王罢免他们。
    李在经过最初的惊吓后,这时情绪也有些稳定下来。他没有责怪洪承畴的强势,这时反而还觉得有些安心,问计道:
    “洪先生可有把握,让建虏不犯朝鲜?”
    “若是东江领挡不住,朝鲜要怎么办?”
    洪承畴对朝鲜君臣的软弱简直气极,他是万万没有想到朝鲜君臣坐拥千里之地,都没有一点抵抗建虏的决心。
    如果是他拥有这么大的地方和人口,他连平定建虏的信心都能有。哪像朝鲜国王,如此不堪为君。
    心里升起了一些想法,洪承畴面上却恭敬道: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大王何必担心?”
    “这次出兵的不仅是东江领一路,还有旅顺、草原等地。”
    “就连安东都护府,也得到了出兵的指示。”
    “洪某不日就要北上,出兵辽东腹地。”
    然后又劝朝鲜国王道:
    “去年洪某就劝大王送世子去京城。”
    “如果大王实在担心,可以把世子送过去。”
    “我大明信守承诺,即使大王出意外,也会扶持世子继承王位。”
    送世子去京城的事情,李去年就答应了,但是却一直拖着,只派了使臣前去。
    如今洪承畴再次提起,李思索之下,开始认真对待这个提议:
    就像洪承畴所说,送世子去大明后,即使他出现意外,大明也会护送世子继承朝鲜王位。
    这点他是相信的,大明对藩国的信誉一向不错。壬辰倭乱的时候,甚至可以说对朝鲜有再造之恩。
    建虏即使攻破朝鲜,凭他们的人口将来也必然退回去。他儿子只要不死,就能继承王位。
    所以李在洪承畴劝说下,已经倾向把世子送过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