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对勋贵的征税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皇帝增加爵禄和爵田的表态,让大部分勋贵感到欣慰。
    但是这件事还没有定下,因为皇帝私底下的许诺不算,爵田最终多少,需要朝堂决议。
    朱由检在众多勋贵散去后,留下了英国公张维贤,询问道:
    “各家都有多少庄田?”
    “爵田定在多少他们才满意?”
    英国公张维贤斟酌了一下,说道:
    “万历九年议准,勋戚庄田,五服递减,勋臣止于二百顷。”
    “戚臣有的多至七百顷,至五世,止留一百顷为世业。”
    “但是京中勋贵,庄田大多超过这个数。天启年间魏良卿被封肃宁伯的时候,被赐庄田七百顷,晋升肃宁侯加赐三百顷,晋升宁国公又加赐一千顷,一共两千顷庄田。”
    这个数字,让朱由检咋舌,认识到为何几乎所有的勋贵都不满,以至入宫请求。
    实在是按爵禄数字定下的等额爵田面积太少了,伯爵就是按一千亩爵田计算,也几乎只有他们二百顷庄田面积的二十分之一。
    可以说,如果按这个数字执行,各家绝对要大出血。即使给家族的旁支子弟分田,也分不完那么多庄田。
    不过每家都是二百顷,在朱由检看来也实在太高了。更别说他们拥有的庄田,大多还超过这个数。
    所以他的心中,还是坚持自己提出的五倍。认为这数字,对勋贵已经说可以。
    但是当前的现状是,他需要依靠勋贵世官掌握武力征收有产税。而不是对勋贵征收有产税,把他们逼到对立面――
    那样反对有产税的力量就太多了,甚至有可能威胁他的皇位。
    而且张维贤还提到其它事,让朱由检更加认识到,对待庄田要谨慎:
    “勋戚庄田虽是官田,有的却可以称为私田,已为家族世业。”
    “但是有的却只享受租税,每亩征银三分,每顷地每年上交三两银子。”
    “这些庄田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
    “而且除了勋戚之外,诸王、公主、大臣、内监、寺观皆有庄田,请陛下慎重行事。”
    朱由检听到这里,感觉更是棘手,也认识到大明田土制度的复杂性。
    庄田最初都是皇帝赐的,名义上也属于官田。
    但是得到赏赐的人拥有庄田的时间长了,有的就慢慢化公为私,当成自己的私人田地。
    但是还有些庄田赐下的时间不长,现在还是征银。
    例如福王被赐的二万顷庄田,就是只享受租税,而且是地方官代收,经常被官员拖欠。
    所以张维贤提醒,不能把庄田一刀切。
    而且庄田的拥有者,也不止是勋贵,宗室、公主、朝堂大臣、内廷太监、寺庙道观……都曾被赐庄田。
    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这些人的普遍反对。
    所以朱由检思索之后,决定道:
    “爵田一定要有,而且要交贡赋。”
    “张卿回去后可让各家上报私田数量,朕会酌情为他们确定爵田。”
    “以之前定下的五倍数字为基准,超出爵田的私田可以给家族子弟分一分,爵田不够的向其他勋贵买一些。”
    “收租税的庄田仍旧可以享用,每亩由司农寺征银三分。”
    又颇是感叹地道:
    “朕明明是让户部向大户人家征税,限制他们的田产。”
    “但是有些官员却不甘心,向朕的皇庄和你们的庄田收税。”
    “朕不得已做了这个表率,你们这些勋贵也要以身作则,不让官员找到抗税理由。”
    “哪一家勋贵有损失,朕都可以补偿。”
    “将来划分封地时,可以十倍、百倍补偿给他们。”
    这番话语,张维贤即使觉得不实,也感觉颇是舒心。
    皇帝能说这些话,至少表明是站在他们一边的,只是为了向文官大户征税,才不得已让勋贵做表率――
    勋贵如果想与国同戚,就得体谅皇帝。
    不过对于封地,张维贤着实有些犹豫。他以为皇帝不知实情,半是提醒半是试探地道:
    “陛下,各家勋戚富贵已久,大多不愿前往海外。”
    “臣以为可选择周边更近的地方,让愿意出京的勋贵世镇。”
    这番话让朱由检皱起了眉头,同样有些忧心。
    因为直到现在,除了武清侯、新建伯这样犯错的勋贵外,他都没有想好用什么办法逼勋贵迁出去。
    要不然也不会给勋贵确定爵田,锁死他们的发展余地。
    所以他很是疑惑地询问道:
    “勋贵为何不愿意迁出去?”
    “自己拥有一个藩国做封君不好吗?”
    “以后藩国的土地和赋税都是他们自己的,朕只分享十分之一赋税。”
    “这个条件难道还不够好,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张维贤闻言哑然,感觉当今皇帝有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