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嫡长房继承制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一房的后人,继承顺序在其他支脉前面。”
    “只要宣宗有子嗣,就轮不到襄王等人继承。襄王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虽两次监国,却从没有妄念。”
    “《皇明祖训》的粗疏之处,成祖以太祖制定的荫叙承袭之法补之。嫡长房继承制虽未对外明说,实际却一直在执行完善。”
    说着,他又提起了一件事,向群臣道:
    “世宗嘉靖皇帝之所以继位,就是按嫡长房继承制,他按伦序当立。”
    “你们说若按嫡长子继承制,他和益王朱槟谁先?”
    “还有王朱祁钰,如果按嫡长子继承制,他和襄王朱瞻谁先?”
    这两个继承案例,让群臣产生很多争论。
    因为按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同母弟和庶弟,继承顺序高于嫡长孙同母弟和庶弟:
    襄王朱瞻身为仁宗嫡子、宣宗朱瞻基同母弟,继承顺序在仁宗庶孙朱祁钰之前。
    益王朱槟身为宪宗庶子、孝宗庶弟,继承顺序在宪宗庶孙朱厚之前。
    这和实际的继承情况截然相反,必须以嫡长房继承制解释。
    不过也有人不认同这一点,认为朱祁钰和朱厚继位时,仁宗和宪宗都已去世。他们的继承顺序,应该按当时的情况重新排序。
    但是如何排序呢?嫡长子继承制对此没有规定,诸臣说法不一。
    一心想成为下一个张孚敬、精研大礼议的杨景辰道:
    “这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疏漏,世宗坚持嫡长房继承制,并且弥补其中缺失。”
    “《明伦大典》有云:祖训兄终弟及,可推之无穷,而施由亲始,先及同父,次及同祖,皆所谓伦序也,非专指同产言也。”
    “按此制度,英宗北狩之时,若不立其幼子,应当追溯同父。王与其是同父兄弟,故而王当立。”
    “武宗无后,又没有同父兄弟,继续追溯同祖。睿宗在宪宗诸子中最年长,其虽已经过世,其子仍旧当立。”
    “故而杨廷和草遗诏,言世宗伦序当立。大臣遵祖训,以世宗伦序当立而迎立之。”
    这个解释,让朱由检龙颜大悦,赞赏道:
    “杨卿精研礼法,不愧翰林出身。”
    “世宗伦序当立,这个伦序是从睿宗的排行而来,所以他为睿宗上庙谥,明确继承统绪。”
    “可惜一些臣子不理解,发生大礼议之争。”
    “这都是太祖和成祖改嫡长子继承制为嫡长房继承制的余波,成祖的庙号由宗改祖,也是由此而来。”
    说着这个结论,朱由检具体解释道:
    “武宗正德年间,有安化王、宁王之乱,此虽武宗之过,却也有统绪不明的原因。”
    “故而世宗以为: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
    “祖有功而宗有德,太宗庙号改成祖,是为明确统绪、明确皇位来源――”
    “朕和历代先皇的皇位,不但是承自太祖,也是承自成祖。”
    “太祖开基、成祖再创,二祖皆功高无比,只有他们的后人,才能继承皇位。”
    这个说法,让一些臣子恍然,明白了世宗为何固执地给睿宗上庙谥、改太宗庙号为成祖――
    实在是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统绪,明确他的继承权。
    起到的效果也不错,世宗之后再无藩王作乱。
    不愿折腾的群臣,认同了皇帝的解释,太常寺卿李标还打补丁道:
    “既是如此,太祖、成祖二祖,应当一同配天。”
    “建文君也不当有庙谥,避免奸人打着他的名号作乱。”
    群臣纷纷赞同,否定了给建文君上庙谥的提议。
    因为给建文君上庙谥就要给懿文太子上庙谥,按照嫡长房继承制,这意味着懿文太子朱标的后人,继承权永远在成祖后人前面。
    只有把太宗改为成祖,并且不给懿文太子和建文君上庙谥,才能彻底否定他们对大明皇位的继承权利,把皇位永远留在成祖一系。
    想明白这点的李若愚,急忙跪地请罪,大热天惊出了一身冷汗:
    实在是他不能不后怕,担心给建文君补庙谥后,有人打着建文君的名号作乱。
    历史上的李自成,就曾打着建文君的名号说:“予祖建文帝之孽子也,避难易姓。”
    如果给建文君补庙谥后发生这种事,李若愚必然被弹劾,甚至问罪被杀。
    皇帝否定了他的提议,是在救他的命。
    群臣在想到可能的后果后,再也没有人支持给建文君补庙谥。
    仍旧以建文君称之,或者称为少帝。
    至此,在确定建文年号和靖难年号一起使用后,建文庙谥之事,被皇帝和群臣否决。
    建文诸臣补谥,朱由检答应得很爽快。因为这件事最难的地方,刚才已经解决――
    承认建文君曾经是天子,那么建文诸臣为建文君尽忠,也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