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理藩院和外交政策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帝的命令后,转动脑筋说道:
    “陛下,石土司忠心朝廷,又多次立下战功。”
    “臣以为可以封爵,将来让他们开藩。”
    朱由检点头赞许,对黄立极这个反应很满意。说道:
    “确实应该如此,秦良玉应该封爵。”
    “将来这些土司如何开藩,留下来的不愿迁徙的部民又该如何安置,理藩院要做好规划。”
    “朕的基本意见是,以后大明境内的宣慰使司都要迁移,宣抚司设置也要慎重。”
    “留下的土司辖地最好不要超过一县,避免一些首领生出野心,再闹出播州之乱、奢安之乱这样的大乱子。”
    “这些东西,黄卿心里要明白。”
    “今后这几年,朕打算让黄卿执掌理藩院。”
    黄立极听得一惊,知道这是皇帝对自己卸任首辅后的安排。
    他这个首辅的职位,明年必然要退的。这是他在去年就做出的承诺,换取了今年的相安无事。
    不过随着明年的到来,他的三年首辅任期即将结束。有些官员已经担心他不退,弹劾的奏疏也多起来。
    为了避免群臣的大规模弹劾,所以黄立极已经打算找个时间明确表态,表明自己没有恋栈权位的意思,以便明年卸任时体面点。
    没想到皇帝却安排好了他今后几年的去向,那就是执掌理藩院。
    这个决定,让他心里既有些高兴,又感到有些失落。
    高兴的是皇帝还记得他的功劳,打算让他在朝堂上继续干。
    失落的则是皇帝没有挽留他做首辅的意思,他在皇帝心中,地位没那么高。
    明年必然要退,担任理藩院掌院。
    其实黄立极想得并不对,他在朱由检心中,不是地位没那么高,而是根本没有地位。
    若非是为了确定首辅任期、确立自己对理藩院的主导权,朱由检根本不会继续任用黄立极,让他老家在哪回哪去。
    之所以任命黄立极担任理藩院掌院,是为了方便大学士转任它职,让人不觉得是贬斥。
    理藩院被他定为正一品衙门,原因也在于此――
    无论是正一品辅政大臣还是从一品弼政大臣,都能保留品级去理藩院任职。将来调整大学士职位时,就有更多的腾挪空间。
    如果以后他对某位大学士不满,又不方便直接罢官,就可以利用对理藩院官员的任命权,把这个大学士转任到理藩院。
    只要黄立极接受理藩院掌院的任命,以后成为惯例,文官就没法说转任理藩院职位是贬斥――
    毕竟连首辅都能转任,普通大学士又算什么?
    朱由检可以利用自己的罢免权,以及对理藩院官员的任命权,更方便地调整官员。
    黄立极一向是和柔媚上的,虽然对于从首辅转为理藩院掌院有些不快,但是也没有表示反对,默默接受了这个安排。
    朱由检对他的识趣很是满意,又安排了一件任务:
    “理藩院将来最重要的职责,是处理和其它国家的往来。”
    “以往大明强盛,周边尽皆是朝贡的藩属。更远的国家过来,想交往也要朝贡。”
    “但是现在不同了,泰西诸国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大航海后,逐渐强盛起来。从遥远的泰西来到南洋,甚至还灭了满剌加等大明藩国。”
    “这些国家狂妄自大,想和大明贸易却又不愿朝贡,妄图用坚船利炮侵占大明沿海。”
    “如何处理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就是理藩院外交部的职责。”
    “这个外交部长,一定要选择懂海外事务的人。”
    黄立极听到这些更惊,因为皇帝的话,隐隐把泰西诸国放在和大明同等的地位。
    这些话如果在朝堂上传出去,估计会掀起轩然大波。因为这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会带来巨大冲击。
    所以他试着道:
    “陛下,臣以为对这些不愿朝贡的国家,可以绝其贸易。”
    “他们为利而来,将来必然朝贡。”
    朱由检对此摇了摇头,说道:
    “这样会有商人假冒使者朝贡,对大明却没什么益处。”
    “外国就是外国,不用强行纳入外藩。要确定交往礼仪,方便合纵连横。”
    “朕把理藩院交给你,和徐光启、孔贞运等人商量个办法,确定如何与外国交往。”
    “既不能丢了大明的威势,也不能让那些国家因为礼仪问题和大明起争端。”
    这是一件难事,无论怎么定都会有儒生不满意――
    因为在他们看来,根本就没有外国这一说,其它国家的君主都是天子的臣子,应该是朝贡的外藩。
    后世的清朝,就为了维持天朝上国的架子,把荷兰、英格兰等国,划为通市外藩,同样作为朝贡国看待。
    不过这些国家,自然是不认的。朱由检没有打肿脸装胖子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