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华儿女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若是再做长一些就好了,士兵也都能用。”
    送火铳的小太监笑着道:
    “长的转轮火铳也有,就是后面漏气,射程提高不多。”
    “所以皇爷让多造短铳,用作自卫武器。”
    说着,他还提醒二人道:
    “这种短铳,皇爷称之为手铳。”
    “你们可不要把它同以前的手铳同样看待。”
    手铳这个名字在大明早就有,指的是一种可以手持的管状火器。
    这种火器在国初时用得比较多,现在早就开始淘汰了。
    所以朱由检仿照后世的手枪,把手持的短铳称为手铳。
    这杆转轮火铳,是他在转管迅雷铳不顺利后,让吕祥等人研制出来的。
    这次的研究倒很顺利,制造出了可以实用的火铳。
    而且子铳的形式也有所变化,有了后世子弹的样子。
    顾炎武和张永安眼前的火铳,用的就是铜壳凸缘弹,虽然为了点燃火药底部还留出凸起的孔,却比以前的子铳要像子弹多了。
    所以朱由检把它称为子弹,装载子弹的转轮也称为弹巢。并且还开发了装弹器,用于快速装弹和回收子弹――
    这些子弹的外壳,都是需要回收后重新装药使用的,甚至使用者还被要求掌握复装子弹。
    转轮火铳的射速远远胜过三眼铳,铳管加长之后射程也能比得上。所以朱由检还让人制作了一种铳管较长的骑铳,地位类似于后世的卡宾枪,用于取代三眼铳。
    这也是转轮火铳最大的用途了,再加长铳管的话,它的射程和威力也比不上尾部不漏气的火铳,所以它不能作为主力武器使用。
    顾炎武和张永安二人,很快就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在把玩了一会儿后,就知道这种短铳适合防身。至于在战场上的作用,那是不能有太大期盼的。
    毕竟它的铳管太短、后面还会漏气,射程和威力必然不如前装火铳,在大规模战场上发挥的威力很有限。
    不过对于右眼目盲的顾炎武来说,这杆手铳却很适合。因为他眼力的缺陷,在近距离表现得不明显。
    这让他的心中,对皇帝更加感激。张永安也笑着向他道:
    “顾兄,这次是沾你的光了。”
    “否则这么新颖的火器,为兄可不能够得到。”
    显然,他也猜出这是皇帝赐给顾炎武防身的。至于他只是顺带。
    顾炎武轻轻擦了一下眼角,向着清华园的方向道:
    “天恩浩荡,顾某只有忠心报国了!”
    “走,咱们回去尽快把和陛下的谈话记下来。”
    “免得忘了东西,文章都写不好。”
    和张永安忙到深夜,把今日的谈话,大概记了下来。
    若非明日还有演习,估计两人会挑灯夜战。
    ――
    次日,这次大阅的第二阶段开始,那就是御营、京营、巡捕营和西南有功将士,各出一千人对阵。
    首先对阵的是京营和西南有功将士,秦良玉率领一千白杆兵,率先请求出战。
    白杆兵大名鼎鼎,在播州之役和浑河之战中,打下赫赫威名。
    这次西南平叛,秦良玉的功劳虽然不是那么显眼,却一直是平叛主力。
    朱由检要求调西南有功将士进京时,特意提出让秦良玉把白杆兵带来。
    所以这第一仗,就是京营和西南有功将士对阵。
    京营的士兵很久没有上过战阵,但是能被选出来参加大阅的将士,显然都是精锐。
    其中还有一些从辽东调过来的,例如率队的将领杨国柱。
    不过,纵然他作战勇敢、精于骑射,但是一个人在战场上,着实改变不了大局。
    这些在战阵上厮杀多年的白杆兵,很快就用娴熟的战法把京营将士压制,并且用白杆长矛,把杨国柱一身武艺逼得无从施展。
    杨国柱左冲右撞,都没能冲出重围。这让他只能感叹自己带领的不是骑兵,否则不会败得这么惨。
    但是不管怎么说,京营都是失败了。而且更让他恼火的是,一些京营士兵像是看戏,根本没有奋勇向前。
    这些人在皇帝面前都敢这样,以后上了战场,岂不会临阵脱逃?
    杨国柱下定决心,以后要把这些人好好练一练。
    不过,他没有这个机会了。在台上观看演习的朱由检,同样也看出了这一点。冷冷地向京营护军使李邦华道:
    “京营甲等营的精锐,就是这个样子吗?”
    “把这些人淘汰一半,从乙等营抽调精锐进入。”
    “精兵要集中在一起,作为军中标杆。”
    显然对李邦华整军的成果,很是感到不满。
    他给李邦华那么大的权力,就是让他整顿出一支有战力的军队。
    没想到李邦华权力是有了,带出的士兵却仍旧不堪大用。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