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枢密院和政务院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所以韩说道:
    “臣以为设立政事堂不妥,不当违背祖训重设中书门下。”
    “以臣之见,枢密院能够设立,但是品级不应太高,应当等同都察院。”
    “都察院由左右都御史掌管,枢密院可设左右枢密使。”
    “其下枢密同知、枢密佥事、枢密同佥等官,同样降低品级。”
    这是他想出的办法,把枢密院级别降低,让内阁仍旧有插手的权力。
    毕竟都察院虽然是独立衙门,但是左右都御史的地位,明显不如六部尚书。
    如果枢密院和都察院级别相当,那就对内阁构不成威胁。
    甚至枢密使的地位,可能还不如兵部尚书。
    面对这种情况,袁可立道:
    “五军都督府是由大都督府而来,大都督府则是源自枢密院。”
    “如今左右都督是正一品,都督同知是从一品,都督佥事是正二品。”
    “其官职来源,是国初枢密院的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
    “故而袁某提议设立的枢密使,为正一品。枢密同知从一品、枢密佥事正二品、枢密同佥从二品。”
    “韩学士将枢密使品级降低,让枢密院如何面对五军都督府?”
    一个正一品的衙门,和正二品的衙门地位截然不同。
    袁可立想成为真正的枢辅,就不会任由韩压低枢密院级别。
    但是正一品的衙门,级别实在太高了。可以说已经到顶,没有衙门能压过它。
    如果枢密使真被设为正一品,除了首辅之外,就没有官员能压过他。
    甚至弱一点的首辅,都可能不如枢密使。
    所以内阁那边,纷纷反对把枢密使定为正一品。
    六部尚书,对此也不大乐意。
    面对这种情况,朱由检决定折中,向群臣道:
    “既然如此,朕决定左右枢密使空置,枢密院由枢密同知管辖。”
    “兵部尚书加枢密同知或枢密佥事衔,参与枢密院事。”
    “众卿以为如何?”
    这个提法,让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直接答应。
    因为答应的话,就代表着枢密院设立的事情已经确定,如今在讨论级别。
    之后举行的廷议,完全只是过场。
    所以他们面对皇帝的询问,没有一人回答。
    吏部尚书杨景辰见到有些冷场,说道:
    “既然左右枢密使空置,为何不直接废除,将枢密院定为从一品衙门。”
    “臣以为这样设置,更加合乎情理。”
    朱由检笑着说道:
    “空置的意思不是不置,而是平常不任命。”
    “但是如果有人立下大功,例如孙督师平定建虏回朝,必须要有枢密使这样的正一品官职酬功。”
    “平常的时候,则是由从一品枢密同知,负责执掌院事。”
    事实上,在决定设立枢密使的时候,他就没打算把这个职位轻易授出去――
    枢密使权力太大,他这个皇帝反而不放心。
    之所以设立枢密使,是为了把枢密院级别提上去,能和内阁相对。
    袁可立也是这个想法,甚至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念头,做好了降低枢密院级别的准备。
    群臣听到皇帝这么说,很多人暗暗点头,认为一个实际从一品的枢密院,勉强可以接受。
    袁可立如今加衔弼政大臣,级别就是从一品。虽然比其他九卿地位略高,却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且九卿也需要一个领头人,帮他们抗衡内阁。如果在六部之外的枢密院任职,那就更让人接受了――
    需要的时候,拉出枢密同知抗衡内阁大学士。不需要的时候,就把枢密同知的权力挤回枢密院。
    这对九卿来说,可谓再好不过。
    他们这么想着,内阁大学士则感觉到不妙。因为枢密同知的设立,会让九卿有一个明确的领头人。以后内阁的权力,明显会受冲击。
    韩急忙说道:
    “陛下设立枢密院,自然能够把握什么时候任命枢密使。”
    “但是后人无知,可能会轻易任命枢密使。”
    “臣恐朝中出现权臣,以后无人能制。”
    朱由检微微点头,觉得确实可能会发生这种事。
    毕竟不遵祖训的皇帝,那是多了去了。
    如果大明的皇帝都遵守祖训,朝堂制度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后代皇帝违背他定下的制度任命枢密使,确实是可虑的事情。
    所以他思索之后,想出一个办法,向负责重制礼乐的刘宗周道:
    “朕想把枢密使的任命权力交给国会,先生以为如何?”
    “以后枢密使若任命,除了皇帝提议、朝会通过之外,还需要国会五分之四通过。”
    “先生认为这个办法如何?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