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火炮和轨道马车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离威力同样很大,加长倍径后在射程上不逊于城墙火铳。
    朱由检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也明白了为何大明守卫长城和城墙的士兵喜欢使用佛郎机铳,它在很多方面,确实比重量大、射速低的城墙火铳更出色。
    再想到城墙火铳在历史上也没有存在很长时间,他下令道:
    “城墙火铳和狙击火铳合并,作为重型狙击铳研制。”
    “朕之前提到的后装线膛火铳,就可以研制20毫米的。”
    “同时也要摸索一下,把使用木托的箭形弹,用于线膛火铳。”
    允许这种小口径吕公炮装备,代替昙花一现的城墙火铳。
    吕祥闻言大喜,又请求用这种火炮,代替原有的小号佛郎机炮:
    “嘉靖、万历年间制造的佛郎机炮,多是用铜制造。”
    “臣以为可以用这种铁炮,回收佛郎机铜炮。”
    这是他受皇帝回收铜钱、铜器铸炮的启发,想出来的办法。
    大明各地装备的铜佛朗机着实不少,如果都用铁炮取代,能回收很多铜料。
    朱由检见吕祥连财政因素都考虑到了,对他更加满意。又嘱咐他一定要严把质量,让换炮的士兵满意。
    其实不用他说,吕祥对这点就抓得很紧。再加上新式火炮使用的子铳、药包都定量,胡乱装填的炸膛风险降低了很多,军中很欢迎这种新炮,抢着请求装备。
    若非如此,吕祥也不会应他们所请,制造30毫米火炮。
    30毫米往上,就是50毫米,到了这一级别,就不能只用两脚架、三脚架固定了。
    吕祥按照皇帝的提示,制造了开脚炮架和车轮,可以用马拖曳。
    朱由检看着演示更加满意,认为这种火炮适合野战。
    因为定性为野战炮的关系,吕公炮现在的最大口径就是125毫米。再往上子铳的重量很大,士兵搬运和装填都很困难。
    而且加上炮架后总体重量也太大,很难用马匹拖曳。
    朱由检对此皱了皱眉,让装备院和太仆寺合作,培育专门的挽马、摸索拖曳方式。同时更期望出使泰西的孙元化等人把橡胶树带回来,制作橡胶轮胎。
    然后是红衣大炮和舰炮,朱由检对此所知不多,只是让工匠仿制,尽量提高威力、降低铸炮成本。
    他对这种火炮的主要改进,也是在运载方式上,就是之前在观看棱堡攻防战时,提出的轨道炮车。
    在装备院和太仆寺等衙门一起研究了半年多后,逐渐确定了轨道的可用性。
    不过在城墙上使用的火炮轨道上,他们没按皇帝说的用铁轨,而是用木制轨道。只是在一些容易损坏的地方,才包裹上铁皮。
    朱由检对这种降低成本的方式很是赞赏,又有些担心地道:
    “这种轨道能用吗?”
    “能否承载红衣大炮?”
    太仆寺卿陈奇瑜道:
    “能用,而且好用得很。”
    “现在把红衣大炮在城墙上移动,已经容易多了。”
    “而且还能用马车运载士兵,太仆寺打算在京城修建一条轨道。”
    这个表现的好机会,陈奇瑜算是抓住了。他在得知皇帝要视察火器研究进展后,就把和装备院联合研制的火炮轨道,同样在这展示。
    朱由检听到果然来了兴趣,让陈奇瑜演示。
    陈奇瑜当场命人铺设了一小段轨道,演示红衣大炮在上面的移动。
    而且还用马拉车,让士兵坐上去运载。使用敞开的平板车,能左右各坐一人。
    朱由检对此赞了几声,说道:
    “可以在京西修建一段轨道,方便京城和诸王府、大学城的往来。”
    “昔年秦始皇统一天下,首先定的就是车同轨。这种轨道的间距,确定下来没有?”
    陈奇瑜对此回道:
    “城墙上道路狭窄,而且火炮的宽度也不大。”
    “臣和工部的诸公认为,600毫米或800毫米都可以。”
    “1000毫米勉强也行,但是铺设双轨和转弯就不太方便了。”
    这三种轨距,都是朱由检让试验的,他听到后问道:
    “你们的意见是什么?”
    “选择哪种轨距?”
    陈奇瑜犹豫了一下,回道:
    “臣等以为,可选择800毫米轨距,使用一匹马拉车。”
    “再定一种宽轨,用两匹马拉车。”
    把皇帝让他们选的一种,确定为了两种。
    朱由检饶有兴趣地道:
    “800毫米可以,能用作火炮、矿山轨道。”
    “宽轨你们打算选择多少,用两匹马拉车运什么?”
    他对此是没有什么意外,因为后世除了1435毫米标准轨距外,762毫米等轨距同样广泛使用。
    800毫米轨距,就是和762毫米接近的一种,他认为可以接受。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