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议案和法案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在冯铨绸缪如何立功的时候,涿鹿区刚刚落成的大礼堂里,刘理顺正在接待从京城过来的刘宗周、毕自严等官员。
    他们是奉命前来见证盐业改革方案表决的,毕自严更是担负着新的使命,带来了一个新议案:
    “年初之时,陛下就提出打造银币,并且发行银圆券。”
    “如今银币的发行数量已有三百多万枚,京城商民交易,都乐于使用银币。甚至有人提出发行分币、厘币,彻底取代铜钱。”
    “不过一分、一厘的银子重量有多少你们也知道,很难打造成银币。”
    “陛下的意思是,分币、厘币完全使用纸币,可以拿到银行兑换银元。”
    “所以称之为兑换券,和银币同等价值。”
    这件事官场上有流传,因为有一个传言就是:
    皇帝会在发行银圆券后,给京官实发俸禄。京城官员的折钞,将由宝钞改变为银圆券。
    相比一文不值的宝钞来说,无论银圆券能不能等价兑换银元,它都比宝钞有价值。
    所以京城官员,都热切地期盼发行银圆券。
    民间发行分币、厘币的呼声如此之大,也有他们的推动原因在内。
    刘理顺虽然在涿鹿区任职,本职却是属于翰林院,是朝廷派到地方锻炼的官员。
    因为涿鹿区距离京城很近,他每月都会回翰林院述职,对于这个风声,也是有所耳闻的。
    对此,他既是欣喜又有些担心地道:
    “银圆券发行之后,民间会认可吗?”
    “可别像宝钞那样,一年不如一年。”
    大明的宝钞最初也是有价值的,可惜因为朝廷的滥发,价值是一年不如一年。
    民众是用脚投票,逼着朝廷发行铜钱。
    但是大明朝廷的铜钱铸造量又很少,而且交易数量大了用铜钱很不方便,这让从海外流入的白银成为主流货币,宝钞完全如同废纸一般。
    刘宗周等人同样也有这个担心,毕自严对此回应道:
    “陛下有鉴于这个教训,让内廷、外廷和国会一起,成立金银储备委员会。按照所储备的金银,等额发行银圆券。”
    “如今各银行、钱庄存入金储会的准备金,已经有九十二万银元。”
    “这些都打造成银币,足以发行价值九十二万元的银圆券。”
    “在银圆券和银币的兑换上,各银行钱庄也已经保证接受银圆券兑换,制定了同业拆借办法。”
    “一次兑换不超过一百元时,银圆券可以在各个银行钱庄随时换成银币。”
    “超过一百元的,只要提前预约,最长三天时间就能换出来。”
    “户部对此做出担保,必要时会动用存银,维护银圆券价值。”
    这一点毕自严说得斩钉截铁,但是在场的人,都对户部的信用毫无信心。
    如果是户部单独发行银圆券,他们绝对不会接受。但是加上皇帝的内廷、还有议会上面的国会,他们就对发行银圆券的金储会,有了一点信任了。
    尤其是对刘宗周来说,国会金融委员会拥有三个金储会的席位,这代表着国会在将来无论如何也不是摆设,在银圆券发行上会有很大发言权。
    刘理顺也对扩大国会权力很是欢迎,但是这一年多治理地方的经验,又让他考虑更多些,询问道:
    “银圆券是纸币,相比银币本身的价值非常低,若有人伪造怎么办?”
    户部这一年来一直在用心完善银圆券,配合吕祥的印刷研究所,把以前印制宝钞的技术,全都试验了一遍。
    现在试制出来的银圆券,使用的是特殊油墨和纸张,印刷方法也是文思院研究出来,根本就没外传。
    毕自严取出一张试制的一角纸币,也就是面值十分的银圆券,向刘理顺等人展示道:
    “你们看这种纸钞,有人能仿造出来吗?”
    刘理顺等人看着印刷精美、颜色也很特殊的纸钞,都感觉是从所未见。这让他们甚至担心印刷的成本,用来印制厘币会不会亏本?
    毕自严笑着摇头,没有讲解其中的技术细节。又指着纸币的下放,向刘理顺等人说道:
    “这张纸币,限于崇祯五年底之前自由兑换。过期之后禁止流通,要去专门的银行付费兑换。”
    “你们说这三年的时间,有人能仿造出来吗?”
    “到了三年之后,印刷所早就研究出新的技术了。将来纸币的防伪只会越来越强,让伪造的纸币能被人一眼看出来。”
    “而且伪造纸币的人员一旦被抓获,那就像伪造宝钞一样问斩。”
    《大明律》对伪造宝钞、盐引、茶引的处置是非常严厉的,只有一个斩字。
    反而是私铸铜钱、伪造假银,还能留条命在。
    不法分子就是伪造银币,也比伪造银圆券风险小。
    金储会为了防范假币、维护金融秩序,还在内廷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