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天子封神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省城隍的职位,是太祖成祖接掌城隍神系后,新制定的职位。”
    “除了两京都城隍外,各省城隍最高,统辖麾下所有城隍、土地。”
    “省城隍的庙宇建在省城,由布政司官员祭祀。”
    “例如于谦的省城隍庙,可以建在杭州。其原本祠堂保留,可改为省城隍规格。”
    太常寺卿李标,小心翼翼地道:
    “陛下,杭州吴山城隍庙城隍周新,他要如何安排。”
    “若是再建省城隍庙,岂非同城而居?”
    俗话说:“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总不能到地下当了城隍,还来个省府同城、或者省县同城吧?那样低级别的城隍,什么时候才能站起来?
    朱由检对此也有考虑,说道:
    “城隍保境安民,接引亡者魂魄入地府,使其不在民间为乱。”
    “省城隍辖一省、府城隍辖一府、州城隍辖一州、县城隍辖一县,各有职司,并无混淆。”
    “周新是杭州府城隍,独立管辖杭州府城隍事务,但是也要受省城隍于谦命令,作为省城隍下属。”
    “省城隍可在一省巡游,被省内各地请去建立城隍庙,省外则需要城隍司特批。府城隍只在一府,没有跨府能力,如果要在府外建祠,同样需要特批。”
    这是把官场的那一套,拿给城隍去用。把城隍这个国祀神系的神,打上了更强的朝廷色采。
    太常寺少卿曹思诚,曾奉皇帝命令厘正神仙体系,此时出言说道:
    “陛下,各地城隍祭祀已久,多数止称城隍之神,有的却有姓名,这些应如何安排?”
    “是让他们留任,还是任命新城隍替代?”
    朱由检听他说过晋江城隍庙的事情,知道擅动城隍可能引出乱子,思索之后说道:
    “各地城隍按理说已经功德圆满,应该要回地府享福。”
    “但是如果当地的民众执意留任,朕也会告知太祖成祖,请两位先祖把这些城隍留下来。”
    “原本没有人担任的城隍之位,朕会尽快推荐功臣贤臣,告知太祖成祖。”
    说着,他又向太常寺官员下令道:
    “太常寺除了僧录司、道录司,还要组建城隍司,专门培养祭司,负责城隍土地等神仙的祭祀事宜。”
    “祖上有被册封为城隍的家族,可以派遣子弟去城隍司学习,学成以后到祖上的城隍庙担任祭司。”
    “让各地的城隍庙人员派代表来京,商定城隍祭祀礼仪和斋醮科仪。厘定祭司等级,并且派遣人担任随军祭司。”
    这是他仿照后世的随军牧师,设立出的职位。
    在没有坚定信仰的情况下,很多士兵在上战场时,会产生怕死情绪。
    随军祭司或许不能让他们不怕死,却能减弱这种情绪,让士兵有个心理安慰。让他们知道自己即使死了,也有神灵照应。
    朱由检需要一整套送死往生的礼仪,抚慰士兵心理。
    这种做法,在大明也不新鲜,因为军队里面,有时也会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现在只是把这种事情规范化,改用城隍司培养的祭司。
    群臣听到之后,却是心中激动。
    因为皇帝允许城隍的后人担任祭司,无疑在代表着,皇帝允许各地的城隍庙,成为他们家族的世业。
    这几乎就是变相的封世职,让祖上有城隍的家族再落魄,也能在城隍庙混饭吃。
    有了这个世业,他们家族的子弟就能潜心读书,以后在科场上复起。
    大明的军籍进士如此多,不就是因为他们有世袭军官职位,能培养家族子弟吗?
    所以现在的文官,对武荫趋之若鹜。对皇帝设立的这种城隍庙,同样也很心动。
    可以说,只要被皇帝册封为城隍,他们的身后事就不用担心,而且家族的子弟,也会受到余荫。
    这让很多官员,从内心支持这件事,纷纷开口赞同厘正城隍祭祀,觉得这件事很有必要。
    刘宗周看着这种情况,心中叹了口气。此时他如何看不出,皇帝是在用城隍的神位和城隍庙收买群臣,鼓励官员立功,以后被封城隍。
    这件事有众多官员支持,他也不好反对。而且城隍也确实是国祀正神,是后土皇地麾下,守护城池的神。
    儒家说是敬鬼神而远之,却不代表他们不拜神。很多儒家士子,会拜各种神。就连刘宗周自己,也会祭拜城隍神。
    皇帝以功臣贤臣为城隍神,把祖宗崇拜、家族世业等等关联到一起,让群臣再没动力反对。很多人都能猜到,这就是朝廷设立的名宦祠,只有做出功绩的名臣,才能成为城隍。
    所以刘宗周想明白后,主动向皇帝请求道:
    “各地城隍祭祀礼仪混乱不堪,臣奉命重制礼乐,请参与规范礼仪。”
    “以圣贤传下来的正道,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