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科尔沁之战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干脆不练。直接让士兵学会射击后,作为散兵出战。
    朝鲜北部多山的地形,也非常适合散兵伏击作战。
    洪承畴、曹变蛟等人对朝鲜士兵的训练,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用半个月时间让士兵学会基本的装填火铳,再花半个月时间实弹射击,让士兵知道基本的散兵作战口令。
    然后这种一个月速成的士兵就会被送到战场上,和建虏展开战斗。
    经历几场战斗还能活下来的,就能称得上老兵。
    大明再挑选有战斗意志的老兵进行训练,把他们训练成精锐。
    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源源不断地训练士兵,然后投入到东江领前线去。
    这种训练方式的优点是非常快,能够迅速扩充大量兵员。
    缺点就是比较费命费钱,士兵损失会很大,还有很多火器会损毁。
    但是大明官员对此不在乎,因为损失的朝鲜士兵只要没有大明公民身份,就不会计入大明军队战损。
    无论朝鲜士兵伤亡多少,朝廷都不会责怪他们。
    至于火铳的价格,相比长枪和弓箭并不贵。尤其是使用铅弹时,相比箭矢的成本还更低。
    就连大明装备院精心制作的火铳,价格也不过四两多。相比建虏的首级赏金,可谓是低多了。
    所以朱由检决定,给朝鲜士兵提供更多火器,让他们牵制建虏。
    同时为了防止朝鲜士兵上了战场就拿着火器逃跑,他决定把派去朝鲜的新军,都授予宪兵队的权力——
    可以在战场上直接执行军法,用严酷的刑罚,减少逃兵概率。
    需要生产的燧发火铳数量,更是被他从二十万提高到五十万。
    燧发火铳从原本打算用于精兵的武器,向炮灰武器转变:
    “五十万支还有可能不够,需要一百万、二百万。”
    “按照一杆燧发火铳五两银子估算,一百万杆就是五百万两银子——”
    “相当于辽东一年的军费,孙承宗打造的辽东防线实在太费钱了!”
    越算越觉得养着关宁军不划算,朱由检已经打算在大凌河防线稳固后,削减辽东军费。
    把关宁军迁往其它地方分配土地,降低辽饷支出。
    如果因此能省出一百万两,他就能打造二十万支火铳。
    发给朝鲜的速成兵,都会更有成效。
    ——
    辽东督师孙承宗,此时也很有压力。
    因为一年多下来,他发现在原本在辽东属于主角的关宁军,现在成了看客。
    皇帝让东江镇出击、让满桂等人出击、甚至东宁岛调来东宁兵出击……就是不让关宁军动弹。
    唯一动的两次,还是何可纲挑选兵马帮助东宁兵修筑大凌河堡,还有前段时间黄龙和周文郁各带一个营去支援旅顺。
    这让关宁军上上下下都有种失落感,觉得朝廷不看重关宁军。
    孙承宗作为督师,这种感觉更深。他觉得皇帝虽然说得很好听,给他的权力也很大,其实却不重视。
    尤其是枢密院成立之后,经常用信鸽、臂板通信等方法,直接指挥军队。
    东江镇等关宁军之外的辽东军队,也更愿意听从枢密院,对他这个督师却不怎么理会。
    这让孙承宗越来越感觉,他这个辽东督师和关宁军正在边缘化。如果不立下新功,下一步就是被裁撤。
    对此怀着忧心的他,来到前线的锦州城,和关宁军的高级将领商议要怎么做。
    茅元仪在锦州担任护军都尉,他是很感激当今皇帝的。
    因为皇帝不但重用了他,还给他特赐元士出身,让他面对进士时,不用再低声下气。
    以国士自诩的他,对皇帝当然要以国士报之。坚决执行朝廷命令的他,毫不犹豫地道:
    “朝廷命令关宁军守好山海关和宁锦防线,我们守好就是了。”
    “否则出了差池,有谁能承担起?”
    辽东提督尤世禄,则是有些忧心地道:
    “山海关什么时候都要守。”
    “但是大凌河防线建好了,宁锦防线就可能被撤。”
    “我们去年的时候,就该极力争取。”
    去年朝廷让他们提出防止建虏绕道草原的办法,关宁军提出修建大凌河城。
    结果被朝廷认为风险太大,转为让东宁兵修建大凌河堡。
    对于这个结果,他们当时是既有失落、也有一些庆幸。
    因为东宁兵顶到前面去,他们在后面就能够更安全。
    但是在今年修筑大凌河堡顺利,甚至连二号堡都要修成后,他们原本的一点庆幸,就完全被失落取代了——
    因为只要大凌河防线修成,后方的宁锦防线地位必然会下降。
    这可是关系到关宁军的地位,以及军费的大问题。
    关宁军饷银很高的原因,就是势处孤危、御敌独先。
    大凌河防线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