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长城方面军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京城,武英殿。
    大明枢密院的官员,第一次体会到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在信鸽和臂板通信的加持下,大凌河之战的消息,最迟三天就会传过来。
    这让枢密院的官员,对前线的战况一清二楚。甚至对整体的局势,比前线掌握得更完善。
    参谋部部长杨嗣昌,此时就根据前线传过来的消息,向皇帝等人解说道:
    “建虏南下大凌河,不是为了攻锦州。”
    “他们之前已经在宁锦防线两次受挫,不会再莽撞地一头撞过去。”
    “根据大凌河二号堡和周围烽火台的消息,建虏的骑兵在大凌河谷地出没,似乎打算向西,进入哈喇慎一带。”
    “攻打哈喇慎不需要这么多的兵力,他们的目的明显是绕道草原,打算从山海关之外的长城关隘破关。”
    这是皇帝一直担心的事,登极以来对辽东的各项布置,也是为了防止这一点。
    枢密院官员对此深知,此时也确认了皇帝确实有远见。
    如果不是皇帝早就安排人整修长城,他们如何能在此安坐,平心静气地讨论长城防御。
    在一片对皇帝的夸赞中,枢密同知袁可立,询问长城督师朱燮元:
    “蓟镇负责的长城是否已经修好?”
    “有没有把握阻止建虏破关?”
    长城关隘太多,不可能每个隘口都有山海关那样的防御。
    朱燮元想到建虏出动的五万大军,对那些关隘挡住建虏入侵没有十分把握。但在朝堂之上,也只能信心满满地说道:
    “长城多年没有经历战事,多有年久失修之处,幸有工部制造的水泥,已经把大部分缺口补上。”
    “各处烽火台也都建立了信号塔,只要建虏进犯,他们会第一时间通报。”
    “臣会竭尽全力,阻止建虏破关。”
    官员们对此一阵称赞,他们对在奢安之乱中坚守成都的朱燮元,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朱燮元却知道坚守成都一个城池,难度远不如守住长城沿线关隘,所以他又请求道:
    “成都保卫战时,城内最初只有两千兵力。臣召石砫等地兵力来援,又在成都附近坚壁清野,方才挡住叛军。”
    “臣以为建虏既有南下打算,应当调附近兵力来援,宣布顺天府戒严。”
    这让群臣大哗,很多人不赞同朱燮元的建议。
    一是因为戒严期间皇帝大权独揽,大部分臣子都不愿意看到。
    二是建虏虽然有绕道草原进犯的迹象,却到底没有打过来。
    如果建虏的目的不是从草原打过来,而是被宁锦防线和大凌河防线拖住。那他们急慌慌地宣布戒严、让四方兵力勤王。那不是小题大作,显得太无能吗?
    兵部右侍郎熊明遇,首先站出来反对道:
    “去年顺天府已经戒严一次,今年再次戒严,臣恐天下不安。”
    “而且建虏尚在大凌河,是否南下还是两说之事。”
    “臣以为当镇之以静,提高戒备即可。”
    群臣纷纷响应,朱由检皱着眉头说道:
    “镇之以静能够镇住建虏吗?”
    “熊卿能否去大凌河前线镇一镇?”
    熊明遇顿时哑然,根本不敢接这个话。
    如果他敢说大话起高调,当今皇帝是真敢把他派到前线的。
    三千人的城堡防守建虏五万大军,在他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守下来。
    自己要是去了,被建虏抓住怎么办?
    其他官员也是如此,在皇帝的目光扫视下,大多安静下来。
    毕竟在枢密院任职,兵凶战危还是知道的。他们不会像礼部等衙门的官员一样,随意口出大言。
    朱由检在压下这个声音后,也知道强行下令戒严不容易,又问道:
    “众卿还有什么办法?不让建虏从草原绕过来。”
    “若是被他们成功一次,以后就可能再次进犯。”
    “那时朝廷要防守的可就不是一个山海关,而是整个长城沿线。”
    “关内诸城,也需要像宁远、锦州那样,处处设兵防御。”
    想到这里面的危险,还有宁锦防线的花费,群臣也明白了皇帝为何对此如此重视。
    这让他们对这场战事更加注重起来。
    枢密同知袁可立,这时又询问长城督师朱燮元道:
    “长城沿线的营兵制改革进展如何?”
    “现在完成了没有?”
    “有多少兵力堪战?”
    这是年初就安排的任务,在顺天府卫所改制的同时,把顺天府境内的兵马彻底改成营兵制。挑选出可战之兵,负责长城防御。
    朱燮元对于此事极为上心,因为他在上任后,就知道皇帝把他从西南调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守住长城。
    他为此花费了极大心力,把之前成都守城时的有效经验,在长城推行下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