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五月初,入夏了,兰水县到处花红柳绿,粉红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山间,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件花衣裳。
宋友庚站在自家老屋的门槛上,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思念。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军装上的纽扣,这身已经洗得发白的军装是他退伍时唯一带回来的“纪念品“。
“友庚,发什么呆呢?“母亲从厨房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正在择的青菜。
宋友庚回过神来,笑了笑:“妈,我在想修车店的事。“
“你这孩子,刚回来就想着干活。“母亲嘴上这么说,眼里却满是欣慰,“先好好休息几天,去看看你妹妹。小梅前两天还打电话来问呢。“
宋友庚点点头。妹妹宋小梅嫁到了市里,去年生了个大胖小子,他还没见过呢。想到这里,他心头一热,决定明天就去市里看看妹妹和外甥。
第二天一早,宋友庚就坐上了开往兰水市的早班车。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他的思绪也随之飘远。在部队的三年,他学会了汽车修理这门手艺,原本只是想着能有个一技之长,没想到现在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开个修车店...“宋友庚喃喃自语,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打着。他盘算着退伍费加上这些年的积蓄,应该够租个小门面,再置办些基本工具。想到这里,他感到一股久违的干劲涌上心头。
汽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兰水市汽车站。宋友庚拎着母亲给妹妹准备的土特产——一篮子新鲜的土鸡蛋和自家腌制的腊肉,按照地址找到了河西王家坪。
宋小梅住在一栋老旧的筒子楼里,宋友庚爬上五楼,敲响了门。
“谁呀?“门内传来妹妹熟悉的声音。
“是我,友庚。“
门猛地被拉开,宋小梅惊喜地叫出声来:“哥!你真的来了!“她怀里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正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宋友庚。
“快进来!“宋小梅一把将哥哥拉进屋,“小宝,这是舅舅,叫舅舅。“
八个月大的小家伙自然不会叫,只是咿咿呀呀地伸出手,想要抓宋友庚的脸。
宋友庚的心瞬间软成了一滩水。他小心翼翼地接过外甥,小家伙出奇地配合,不仅没哭,反而咯咯笑了起来。
“看来小宝很喜欢舅舅啊。“宋小梅笑着说,“哥,你坐,我给你倒茶。“
宋友庚抱着外甥坐在沙发上,环顾妹妹的小家。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妹妹妹夫的结婚照,电视机上摆着几张全家福。
“妹夫呢?“宋友庚问道。
“上班去了,晚上才回来。“宋小梅端着茶杯走过来,“哥,你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吧?“
宋友庚点点头:“不走了,打算在家里开个修车店。“
“真的?那太好了!“宋小梅眼睛一亮,“妈一个人在家,我总不放心。现在你回来了,我就安心多了。“
兄妹俩聊了一上午,从家里的琐事到各自的近况,话题不断。中午,宋小梅做了几个拿手菜,宋友庚吃得津津有味,部队食堂的大锅饭哪有家里的味道好。
宋友庚逗着小外甥玩,小家伙被他逗得咯咯直笑,小手小脚不停地挥舞。看着妹妹脸上幸福的笑容,宋友庚感到一种踏实感——这就是他守护的东西,平凡却珍贵。
午饭后,宋友庚告别妹妹,准备返回兰水县。宋小梅执意送他到公交站,一路上不停地叮嘱他要常来看她和小宝。
“知道了,知道了。“宋友庚笑着应道,“等修车店开起来,你带小宝来玩。“
公交车缓缓驶来,宋友庚上了车,透过车窗向妹妹挥手告别。车子启动,妹妹的身影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视线中。
下午三点不到,兰水县城兰关东郊分路口,叫‘东湖诊所‘,宋友庚过来看同学韦勇。
推门进去,一股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候诊区坐着几位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妇女,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女护士正在登记处忙碌。
“请问韦医生在吗?“宋友庚问道。
不一会儿,韦勇从里间快步走出来,白大褂上还挂着听诊器。“友庚!你真来了!“他高兴地说,“稍等我一会儿,看完这几个病人我们就去吃饭。“
宋友庚在候诊区坐下,观察着这个小小的诊所。虽然不大,但设备看起来都很专业,墙上挂着各种医疗证书和健康宣传画。来看病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有老人来量血压的,有小孩感冒发烧的,韦勇都耐心地一一诊治。
“韦医生人真好,从来不嫌我们老人啰嗦。“旁边一位老大爷对宋友庚说,“我高血压好多年了,韦医生每周都免费给我量血压,开药也比大医院便宜。“
宋友庚点点头,心里对老同学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中午十二点半,最后一个病人离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