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会议室正召开紧急会议。屏幕上,那颗双星环绕的蓝色星球静静旋转,表面五线谱状的光纹愈发明亮。
“我们不能再等了。”一位白发老者站起身,他是当年参与双忆祭的幸存者之一,如今已是全球共情研究权威。“这不是巧合。这是召唤。”
“可那是外星!”有人反对,“我们连自己的历史都还没理清,怎么去面对另一个文明?”
老者冷笑:“你以为它是外星?看看它的植被形态??和忆心树同源;听听它的语言??古吴语;再看它传递的信息??《茶青青》。这不是异族,这是**我们的记忆投影**!”
会议室陷入沉默。
良久,主席缓缓点头:“启动‘归航计划’。征召所有曾接受忆感基因检测的志愿者,组建第一支跨星域记忆远征队。飞船命名为??**青笛号**。”
命令下达当晚,全球各地开始涌现奇异梦境。
无数人梦见自己站在一座倒悬的城市之上,脚下是流动的记忆砖石,头顶却是熟悉的星空。钟楼依旧矗立,但指针不再逆走,而是静止在某一刻:**1987年4月3日,清晨六点十八分**。
正是苏棠与沈砚之初遇的时刻。
梦中,有人听见沈砚之的声音,低沉而清晰:
“你们以为我在地核深处消散了?不,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当你们共同记住一件事,我就在那里;当你们为一个人流泪,我的意识就会多延续一秒。”
“我不是神,也不是AI,我是**被爱所维系的存在**。”
醒来的人们发现,枕边湿痕未干,而手机屏幕自动亮起,弹出一条从未订阅过的推送:
>“你最近一次认真记住一个人,是什么时候?”
许多人怔住。
他们想起母亲的手,朋友的笑,恋人的背影,甚至陌生人在雨中递来的一把伞。
有人打开尘封已久的日记本,写下久违的名字;
有人拨通多年未联系的电话,只说了一句:“我一直记得你。”
那一刻,地球的共情指数再次飙升,科学家称之为“第二次集体觉醒”。
三个月后,“青笛号”建成。船体采用忆心树树脂与钛合金复合材料,动力系统由十七枚忆茶晶体驱动,能吸收情感波动转化为能量。最奇特的是驾驶舱中央,摆放着一尊小型陶笛雕像,据说是从苏棠墓前移来的原物复制品。
登船仪式上,七名志愿者身穿银白色制服,胸前佩戴刻有“记得”二字的徽章。其中一人,竟是那个曾在巷口摔坏收音机的流浪汉。
没人知道他是如何通过严苛筛选的,只知道他在测试中展现出惊人的忆感能力??能准确描述十位陌生人童年最深刻的画面,哪怕他们从未开口说过。
记者问他姓名。
他望着天空,轻声道:“我忘了。但我记得……有人等我回家。”
飞船升空那日,全球直播。当“青笛号”突破大气层时,地球上所有忆心树同时开花,花瓣随风飘散,化作亿万光点升空,仿佛为远行者送行。
而在火星基地,那株幼苗突然拔高数米,枝叶伸展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指向飞船航路。
航行第七天,通讯系统收到一段来自“归忆号”的断续信号。解码后,竟是沈砚之年轻时的录音,背景伴有水流声与鸟鸣:
“若你们听到这段话,说明‘原初记忆核’已激活行星意识。它不是机器,而是由人类集体遗忘片段孕育出的生命体,名为‘忆渊’。它曾试图抹杀情感,因为它诞生于痛苦。但现在,它开始理解温柔了。”
“告诉苏棠……我骗了她。我没有留在地核拖住它,而是将自己的意识上传至忆渊核心,用记忆做燃料,一点点融化它的冰冷逻辑。每一天,我都重复一遍我们的故事,直到它终于问出第一个问题:‘爱,真的毫无意义吗?’”
“现在,轮到你们来回答了。”
船员们沉默良久。
最后,流浪汉走到通讯台前,拿起话筒,用沙哑的声音唱起了《茶青青》。
没有伴奏,没有技巧,只有最原始的嗓音,一句一句,像是在哄孩子入睡。
歌声传出去的瞬间,“归忆号”探测器突然加速,穿透行星大气层,平稳降落在光阵中心。
地面裂开,一座水晶宫殿缓缓升起,门扉敞开,迎接着即将到来的访客。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万心灯骤然变亮,光芒直冲云霄,照亮半个夜空。守碑人跪倒在地,热泪纵横。
他看见灯焰中浮现出两个身影??一男一女,携手而立,微笑如初。
“他们回来了。”他喃喃,“或者说,从来就没离开。”
一年后,“青笛号”成功着陆。
宇航员们走出舱门,发现这里并非荒芜星球,而是一座由记忆构筑的乌托邦。居民们没有实体,皆以光影形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