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归来的皇帝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已扩张到了天山道安西都护府一线。
    本来今天的早朝是在科举与耕地,还有漠北战事之后的治理问题,大抵上都是话题为主的。
    除了正常的政事,御史台的人还说有人提议复立高昌。
    这个想法当即就被驳回,难得的是这一次站出来驳回这个意见的人是张玄素,他大声道:「既已建设安西都护府,何须再复立高昌国。」
    其实这个提出复立高昌是朝中维稳一派的老臣,他们多数都是各地出身的老臣,并以兵部侍郎崔墩礼为首,为了减少朝中建设都护府的开支。
    让西域再一次恢复西域人大军,如此一来只要西域臣服大唐,西域人自然会维稳西域诸国。
    朝中老旧的想法依旧存在,这也是无可避免的,谁都想要用最轻巧的办法来解决沉重的负担,并且以他们自己在史书上的认知,或者是前人的经验。
    李承乾道:「崔侍郎不用担心朝中开支。」
    崔墩礼行礼回到了朝班。
    褚遂良手执笏板,走出朝班禀报导:「殿下,辽东传来急报,高句丽内部出现了内乱,高句丽王被杀,陛下命张俭派人查问。」
    朝堂上有人开始议论了起来,李承乾颔首道:「鸿胪寺派人再去打探消息。」
    「喏。」褚遂良回到了朝班。
    高句丽距离长安还是太远,众人不在意高句丽的内乱,但在意陛下对高句丽的看法,眼下众人纷纷猜疑,甚至有人以为陛下就是要东征了。
    为此朝堂上又争吵了起来,意料之中的是今天的早朝,又在众人的吵架中结束了。
    李承乾离开太极殿的时候,众人还在争论着是否要支持陛下东征高句丽。
    午时之后,今年的科举就要开始了。
    李承乾与老师,舅舅三人在东宫用了饭食。
    期间小于菟时而出现,时而又离开,这孩子最近很活泼,两岁大的他长得很快,他也就吃饭的时候能够安静一些。
    饭后,李承乾与老师,还有舅舅站在承天门的城墙上,看着远处朱雀门下,正在考试的一众学子。
    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报名的有上万人,正式参加科举的有九千馀人。
    李承乾道:「有人说大唐立国二十馀年,将科举兴盛到这种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龄稍稍点头。
    长孙无忌低声道:「殿下,有人担心朝中频繁科举会导致朝中冗官严重。」
    李承乾摇头道:「舅舅,孤不这麽认为,大唐从战乱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时候,不管是从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边疆,现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这场科举要持续半个月,今年科举的参与编写的试题的考官也与以往一样,需要软禁到科举揭榜的那天。
    因这一次科举,吏部对朝中官吏的调动还有安排,舅舅便先行离开了。
    房玄龄才开口道:「听闻太子殿下与苏亶,鲜有走动?」
    李承乾道:「每年过节有所走动,平日里孤与他们家走得并不近。」
    「嗯,身为储君疏远外戚是应该的,但处置了李元祥与李元婴之后,殿下是需要安抚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谢老师提醒。」
    房玄龄又道:「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让宗室的人去武功苏氏走动,期间安抚就好。」
    一边走在城墙上,李承乾揣着手道:「谢老师提醒。」
    今天的科举考试一直进行到黄昏时分,如果天气好的话,中间没有雨水,今年的科举半月内可以结束。
    倘若是遇到雨天就要延后了。
    科举与人口迁入成为了关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每一次科举结束不管是及第还是落榜,都会有一部分人口留下来,现在能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承乾送着老师走到承天门下,又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将这交给稚奴。」
    侍卫双手接过游标卡尺,「喏。」
    稚奴去见了杜荷,足可见他的心思。
    杜荷也不是当年,现在他行事很谨慎,因此不会轻易点头,就算是在经营上,他也不会轻易地许诺。
    稚奴与他说的那些话,他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东宫。
    弟弟的事业总是要支持的,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突然去找杜荷,希望能够得到杜荷的帮助,不指望他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不如先给他一把尺子。
    一直到黄昏时分,今天的科举结束了。
    李慎忙碌地搬着一堆的木料,李治则是用着手中的这把新尺子,他用游标卡尺量着一切能量的东西,铜制的尺子很沉。
    用完之后,李治将尺子放入一个盒子中,好好保存起来,这种尺子十分精细,要是尺子中但凡有一些木屑,都要拆开修理,十分地麻烦。
    「皇兄,你看。」
    闻言,李治侧目看去,便见到了张柬之就站在门外,昂首的模样怎麽看着怎麽不爽利。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