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眼看朝会已开不下去了,群臣闹成了一片。
李世民只好挥袖,草草说了一句退朝。
等皇帝一走,太极殿内的争吵愈加白热化。
当殿就动起了手,以李孝恭,李道宗,程咬金三人为首勋贵们开始了围攻。
大唐的朝臣充满活力,这种场面见多了,也就习惯了。
不得不说的是,面对众人的拳脚相加,河间皇叔为首的三人,面对数十个勋贵的围攻,拳打脚踢,愣是不落下风。
本来长安城的勋贵多数都是父皇册封的,他们鲜有来一次早朝,特地是为了弹劾某人。
这下可好,事关自家孩子,既是门面,自然要说个清楚。
李承乾面无表情地走出太极殿,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去一趟太医署,将人请来,今日多半会有几个人需要抬着出大殿。」
侍卫应声道:「喏!」
李泰站在殿前,回头看去大殿,也不知是谁的靴子被丢了出来,摇头一声叹息,只能离开。
「太子殿下,陛下召见。」
李承乾停下脚步,跟随着这个传话的太监前往甘露殿。
相比于太极殿的热闹,甘露殿就安静许多。
李承乾走入殿内,看父皇正在用着饭食。
也在一旁坐下来,接过一碗黍米饭。
「这东宫右率还剩下多少人?」
李承乾思量了片刻,道:「早朝前皇叔与儿臣说,还剩下三十一个,算上皇叔自己。」
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低声道:「出了这种事也在情理之中,是朕先前考虑得不够周全。」
「谢父皇谅解。」
言罢,父子俩安静地用饭,陛下不说话,太子也很安静。
一顿饭用完,李承乾起身道:「儿臣还要与老师准备科举的事,就先走了。」
李世民稍稍颔首。
太监注意到陛下的神情还是不错的。
等太子离开,李世民忽然笑了,吩咐道:「召懋功来。」
「喏。」
半刻时辰,李绩脚步匆匆走入甘露殿,行礼道:「陛下。」
李世民沉声道:「平日里,承乾与你走得近,近来有走动吗?」
李绩回道:「陛下,臣今日与尉迟将军商议西域战事,是末将疏忽东宫了。」
「朕让太子重建东宫右率,没想到成了这副模样。」
李绩躬身,回道:「陛下,太子殿下有擅长之事,亦有不擅长之事。」
作为父皇,李世民心中忽然有些宽慰了,他又道:「孝恭他们平日里粗野习惯了,你得了空闲多多指导承乾。」
「末将领命。」
李绩犹豫了片刻,开口道:「既然重建右率是陛下的旨意,就不可轻易废弃。」
「朕都知晓。」李世民翻看着桌上的军报,低声道:「看看这些军报吧,与朕说说你们对西域战事的方略。」
「喏。」
接下来,李绩与陛下商议起了关于西域的战略,以及眼下的局势。
科举的准备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李承乾在中书省还要与老师准备今年的科举,听几个官吏议论。果然,今天有不少人是被抬着带出太极殿的。
谷雨时节就要到了,关中又下起雨水。
李承乾看着奏报,十天前洛阳也下了一场大雨,马周送来的奏报上说明了现在洛阳的情况。
好在没有影响李恪建设河堤,疏通河道的工程。
「房相,这是弘文馆递交的名册。」一个官吏递交上一卷卷宗。
李承乾坐在老师身边也看了眼,今年来参加科举的人,比上一次更多了。
而随着科举的准备,中原的人口也在流动。
借着科举之风,会有更多的人口迁入关中,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只有人来了,关中才能建设得更好,建设的重心也会放在关中。
如果人都走了,长安就会被人慢慢忘记。
长孙无忌道:「听说下朝之后,陛下又召见殿下了?」
李承乾揣着手,蹙眉道:「身为太子,父皇对孤还是有要求的。」
当年天下大乱,这位皇帝的功绩太过耀眼了,以至于有些人也对东宫太子抱有很高的期待。
有这麽一位皇帝,也不知道太子心里是作何感想。
看长孙无忌脸上带着忧虑的神色,房玄龄则是轻松许多,如果这些压力会压垮殿下,早在处置朝章奏事之时,就扛不住了。
相反地,这位太子反而是极其坚韧的少年人,这些压力是压不垮他的。
反而会让太子愈加地锐意进取。
看着太子要准备科举的布告,又脚步匆匆离去,房玄龄道:「现在陛下多半能宽慰些吧。」
长孙无忌望着外面的雨景又道:「这些年看着太子走入中书省,一步步掌握钱粮大权,遇到难事也从未退缩过。」
「辅机所言在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