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得科举及第就能入仕为官,从此不用再学,高枕无忧了?」
「待你见到朝中的那些英杰,见到了朝中诸多复杂的政令,政务之繁杂是你不敢去想的,穿上了官服,那才是刚刚开始,支教连入场不算,科举才仅仅只是入场的资格。」
卢照邻耐心地对这个后辈道:「人一生要学的有很多,京兆府有句话其实很有道理,人要活到老,也要学到老,想要在朝中为官就要有学到老的准备。」
「你要觉得不痛快,将来也大可以辞官,反正近年辞官的人不在少数。」
卢照邻又将笔递上,道:「答卷吧。」
李游道这才接过笔,开始答卷。
如果不是担任崇文馆的主簿,卢照邻也不用对一个后辈说这麽多,可在这里任职,就有教导后辈的职责,这种教导多是指点,指点前来参与支教的人要怎麽做,要去哪里,或者是要如何安排两年的支教计划。
记得当初皇帝还是太子时,那时候的崇文馆甚至还要借京兆府的后院建设,那时候的崇文馆只有三人。
崇文馆的第一个主事是温彦博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对崇文馆意义重大。
至今,那位老先生的画像还在崇文馆。
再之后崇文馆才开始慢慢扩大。
现在,长安城的这座崇文馆有往来文吏两百馀人,这两百馀人也不太够用,因崇文馆管天下所有的支教夫子,包括更遥远的天竺崇文馆与辽东的崇文馆。
这些庞杂的事务,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办,在没有高效的处理方式之前,只能靠人数来解决这些繁重的事。
而自己身为主簿,手下也有三十六人的班子,统筹调度依旧很棘手,这是卢照邻在崇文馆任职的感受,有一种能力跟不上发展的感觉,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长久的疲惫。
看着对方正在专心答卷,卢照邻又想起了当初教导自己的曹宪与王义方两位名仕,这朝堂与两位老师所教的景象不一样,这长安城也与自己先前的想像也不同。
苏主事当初说过,支教是改换天地的大事,这份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持之以恒,而我们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代人而已。
良久,李游道递上答卷道:「在下写完了。」
卢照邻蹙眉看着答卷,「有很多答错的地方。」
「这……」
「无妨,这不影响你支教,这份答卷不过是摸个底而已。」卢照邻又从一旁的书架上,拿下一卷文书,在上方写下名字与籍贯之后,递给他,道:「去蓝田县的不良堂。」
「喏。」
如此,李游道参与支教的第一个步骤才算结束,下一个步骤才是能否参与支教的考核。
朝中的支教之策一直在完善,一边实践一边弥补,查漏补缺,一开始的支教缺少人手,因此选人方面宽松许多。
现在开始,朝中要提高支教夫子能力与素质,为往后的支教提高质量。
关中的一条官道上,李治与李慎为爷爷守陵一个月,便被父皇召了回来。
两人策马并排走着,来到一处关中的大营,见到了一个孩子正在练着挥砍。
李慎抬首看着道:「那不是于菟吗?」
李治也不解道:「他怎麽来军中了。」
于菟练完挥砍,便将刀收入腰间,而后快步朝着战马跑去。
薛万备穿着甲胄在一旁大声道:「快!跑快点!」
于菟脚上一滑,整个人摔倒在地,他咬着牙重新爬起来,再一次奔跑起来。
他来不及拍去因摔倒而导致满是尘土的衣裳,跑到一匹小马边上,一脚踩着胡登,还显瘦小的身子拉着缰绳跃上马背。
「快!」随着薛万备又是一声大喝。
于菟策马而起,朝着远处的靶场而去。
薛万备一路跑着大喝道:「弓!拿弓!」
于菟拿起挂在腰间的弓,张弓搭箭朝着远处的靶子放出一箭。
可能是因这个年幼的太子力气还太小,箭矢没有落在靶子上,落在了近处。
可他又顾不上,因为就要面对第二个靶子了,小脸上的眼神带着些许不甘,又放出一箭。
一连放箭五次,只有一箭落在了靶子上。
练完这些,于菟疲惫地要从马背上下来。
薛万备连忙要去扶。
「薛将军不用扶我。」于菟从马背上下来,踉跄地走了两步,擦去从额头上流下的汗水。
薛万备看这个孩子的汗水已湿了鬓发,递上一壶水道:「殿下的体力还不够。」
于菟大口灌下水,咽下后又擦了擦嘴,才回道:「我会好好练的,太爷,爷爷,父皇的箭术都了得。」
薛万备道:「陛下年少时常说天赋不够,现在陛下的箭术的确很了得,当年陛下在玄武门外用箭术胜过了太上皇,那时候还是太子的陛下却说,不过苦练罢了。」
于菟擦去汗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