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乾看着长出来的幼苗道:「孤还是觉得最适合种棉花的还是应该在伊犁河沿岸。」
    李世民道:「是吗?」
    「嗯,水土与环境是人为造不出来的,关中可以种出棉花,可产量上依旧不如它们的原产地,现在孤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
    刘仁轨道:「禀陛下,禀殿下,臣问过司农寺的郭寺卿,他说中原黄河沿线也可以种棉花,如山东甚至是江南,郭寺卿已在潼关见到了长得出来的棉花,只是无人问津。」
    李承乾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刘仁轨的目光看向一旁的皇帝。
    李世民也点头道:「为何不种呢?」
    刘仁轨接着道:「还是因为种子,郭寺卿说过长出来的棉花并不多,一株只有三两朵,如果用一亩地来种这样的棉花,就如太子所言,是杯水车薪,要先让种子适应中原的气候与水土,郭寺卿已让人去中原各地收集散落在各地的棉花籽,看看是否能够杂交出合适的种子。」
    李世民看了看一旁的儿子,等着他接着说话。
    谁知这小子沉默不言走向了另一头。
    李承乾看着村子里的一个木牌子,上面贴着不少纸张,都是京兆府的文章。
    抬头仔细看着,这上面都是村县的治理方略。
    京兆府与崇文馆联合开办讲学,是为了让关中县民参与到关中建设中,让村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并且投身其中。
    李承乾问道:「会有人来这里看文章吗?」
     刘仁轨回道:「几乎没有,村子里识字的人不多。」
    「唉……」
    听太子一声叹息,李世民问道:「怎麽?你不满意吗?」
    「父皇啊,关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各种消息都是靠口耳相传,不仅仅是物质建设,文化建设依旧是重中之重。」
    刘仁轨回道:「禀陛下,太子殿下,臣已在这里建设了书舍,京兆府安排了两个夫子,上午一个,下午一个,因为各县要轮着用。」
    「这……夫子轮着用?」
    「回父皇。」一直沉默的李恪终于开口了,「早晨的夫子来给孩子们读书识字,一直到晌午离开之后,便去隔壁的泾阳县,而下午的夫子也是渭南县借来的。」
    李承乾道:「京兆府行事捉襟见肘,让父皇见笑了。」
    「难道找不到其他夫子了吗?」
    「京兆府也要省吃俭用,束修单薄自然没什麽人来了。」
    李世民神色不悦道:「还是有这麽多人唯利是图。」
    「这也不怪他们,如果一下子请太多的夫子,反倒是一种负担,这样就挺好的,简单一些,不要太过铺张,各县都不富裕。」
    在咸阳县转了一圈,这里建设得很不错,至少比以往要更乾净,整洁。
    一些农具都在咸阳县的官衙内整齐摆放着,就连地面也很乾净。
    文化水平与卫生条件也是各县评比模范县的关键要素。
    每一项都会由京兆府的官吏打分,而后拿出一个总分来评比模范县,如果分数一样,就只能通过投票来评定模范县。
    去年的渭南县就是这麽评比出来的。
    当太子与皇帝来到了咸阳县,并且县民们还看到了县丞刘仁轨与皇帝还有太子交谈,心中不免多了一些敬意。
    一个六品的官,也会让皇帝与太子这麽在意,很是少见。
    刘仁轨道:「臣有一事相求,能否让京兆府预支一些银钱,修建房屋。」
    「行!」
    「不行!」
    父子两人同时开口。
    刘仁轨又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听谁的。
    李承乾道:「县里县民自行解决,京兆府不管这些。」
    李世民啧舌道:「你这孩子还是这麽不近人情。」
    「父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李世民没有再说话,表示了默认,又觉得情面上有些不舒服,就走向了另一头。
    刘仁轨听说过一些传闻,好似皇帝父子并不多麽和睦,难道是真的?
    等眼前的父皇与皇兄走远了,李恪解释道:「刘县丞不用在意。」
    「陛下与太子殿下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其实父皇与皇兄还是很和睦的,嗯……一直很和睦。」
    刘仁轨道:「听说陛下与太子不和睦,臣很担忧。」
    李恪讪讪一笑。
    咸阳县没有种葡萄,泾阳县的葡萄就不用多看了与往年没区别,李承乾坐上了马车,「去渭北。」
    李绩带着队伍,马车缓缓驶动,一路朝着渭北而去。
    见父皇的马车又跟了上来,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眼看晌午过去三刻了,李承乾从一旁的食盒中拿出一碗凉面与两张饼,坐在马车内吃着。
    李世民目光看向一旁的马车,风吹起车帘的时候,看到这个儿子正在吃着。
    这才觉得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