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山下骨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太公高士廉也过世了,李承乾亲自为舅爷撰写了碑文,追赠太尉,谥号文献,葬昭陵。
    今年年初时,老太爷过世了,今年冬季老太公也过世了。
    雪花飘洒在长安城内,许国公的宅邸内,李承乾刻好了碑文,低声吩咐道:「将舅爷的灵位,送入宗庙。」
    李崇义行礼道:「喏。」
    对皇帝来说这是最沉重的一年,两位对陛下最重要的老人家过世。
    李承乾用手拂过碑文,低声道:「舅爷啊,孙儿知道你早就想入土了,孙儿说到做到,亲自撰写的碑文,还望老人家不要嫌弃。」
    言罢,李承乾拿起一碗舅爷生平最爱的蜀酒,浇在了碑文上。
    而后转身看向跪在灵位前的舅舅,还有母后跪在灵位前穿戴孝服,父皇坐在门外,沉默不言。
    当风吹过时,父皇发髻中有些许白发落下。
    李承乾在父皇身边坐下。
    李世民道:「照礼制说,你是不该来的。」
    李承乾道:「舅爷生前与儿臣有过约定,儿臣一定要来为舅爷送行,亲手为他撰写碑文。」
    李世民缓缓道:「你现在坐在皇位上,他老人家应该也能含笑了。」
    抬头看见雪花落下,李承乾道:「儿臣想将这里留下来,保持原样。」
    「嗯。」李世民拍了拍他的后背,道:「你还要处置国事,这里的事就交给朕与你母后。」
    李承乾牵着儿子于菟与女儿灵鹊的手,迈步走到宅邸外,在门外还有不少舅爷的亲眷,正在哭泣着,还有的低着头神色肃穆不语。
    众人见到皇帝出来,纷纷让开路行礼。
    李承乾迈着脚步从一个个人眼前走过,径直去了皇宫。
    大雪不住落在身上,李承乾感受着心中的空落落,爷爷走了,舅爷也走了,还记得当初舅爷与爷爷争执的场面。
    同一年,他们都走了。
    一路上,两个孩子也很安静。
    舅爷的身后事由父皇与母后处置,走入皇宫中,小鹊儿握着爹爹粗糙的大手,道:「父皇的手都破皮了。」
    李承乾笑道:「无妨,你们回去吧。」
    小鹊儿与于菟兄妹俩快步回了两仪殿,李承乾看了看自己的右手,这是在给舅爷刻碑文时留下的伤口。
    「陛下,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请见。」
    一想到还要应付国事,李承乾道:「朕在兴庆殿见他们。」
    「喏。」
    老人家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开人世,老师也有七十五高龄了,舅舅的白发也越来越多了。
    好似一朝一夕间,都老了。
    回到兴庆殿内,李承乾坐下来喝了一口热茶。
    「陛下,人到了。」
    李承乾颔首示意他们入殿。
    两位尚书走入兴庆殿,于志宁与徐孝德分别递上奏疏。
    李承乾先打开了兵部的奏疏,这份奏疏是刘伯英派探子在倭人地界看到的,还有一幅画。
    褐色的纸张上,画着一座火山,在火山下是满地的尸骨,尸骨堆积成一片,成了一片十分凄凉的画面,那是金春秋杀的人。
    天知道他在那里究竟杀了多少人,金春秋是在铸造一种京观,各种的骨头堆砌在一起,甚至没过了人的膝盖。
    在奏疏的记录中,言语所记录的景象是一个不像人间的地方,一个个的村落都是空荡荡的,深入海岛千里地不见人影,鸟兽成群,偶有尸体横在路边。
    唯一有人的是一座座的矿山下,活着的人还在搬运着矿石。
    甚至还有新罗人从南面抓来了更多的倭人,让他们挖矿。
    这个金春秋像是失控了,他做出了更惨绝人寰的行为,已快要将那里的人屠尽。
    兵部尚书于志宁站在殿内,没有言语。
    李承乾将奏疏与这幅画点燃,放入一个火盆中将其燃烧。
    杨内侍打开了窗户,让风吹进来,纸张烧得更旺盛了。
    于志宁想不明白陛下这麽做是有何深意?
    似乎是在告祭。
    李承乾看着火焰吞噬着奏疏,低声道:「兵部传话给刘伯英,让他命金春秋别留活口,一切事了,再行奏报。」
    于志宁回道:「喏。」
    李承乾拿过工部的奏疏,这是运河漕运的现状。
    徐孝德道:「陛下,如今运河建设的人有两万馀人,分布在运河沿岸,自辽东向洛阳的人手有一万三千人,其馀人手都在南下通济渠。」
    李承乾翻看着奏疏道:「沿途一共五十个大岸口?」
    「回陛下,还有百馀个小岸口,疏通河道,直到如今才停工,来年继续修整,明年夏季就可以完工。」
    这个工事进度比预想的要快,再怎麽说这不是徵发徭役,朝中是给工钱的。
    两万农夫需要两万人的口粮,相较于贞观年间的战争压力确实也不大。
    这一次主要是在杨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