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98章皇帝的班底
    仆射本是相权,但由于先前是辅政大臣英公,还有马周与于志宁分掌相权,可现在又一次分给了五个人。
    许敬宗蹙眉思量着,这就不是相权,也不是百官之首。
    两人共事多年,也是最早追随陛下的,当年两人还在泾阳苦哈哈地种葡萄呢,从京兆府一步步爬上来。
    上官仪小声道:「你说陛下是不是就根本没有想过设立宰辅。」
    两人也不顾正在数着一车瓜的杜正伦,走入了长安城,许敬宗道:「陛下行事向来如此,有时候就是这麽独断的。」
    上官仪颇为赞同,仆射这麽重要的位置,怎麽就一道旨意就给了。
    但要论治国才能,陛下只在乎谁好用,谁不好用,至于怎麽治国,当今陛下比满朝大臣更清楚,这个国家要如何治理。
    许敬宗道:「这件事多半又是于志宁上的奏,马周进的谏,英公点的头。」
    上官仪感慨道:「当真是独断专行。」
    「怕不是又有人要进谏了。」
    话语声忽然传来,许敬宗回头看去见杜正伦不知什麽时候又跟在后方。
    上官仪问道:「你的瓜呢?」
    杜正伦道:「转手又卖给程大将军了。」
    说着话,他还晃了晃钱袋子,显摆着自己的所得。
    许敬宗缩了缩脖子,要是在背后议论陛下,这个杜侍郎肯定是要去禀报的。
    杜正伦官位不高,他给陛下打的小报告可不少,据说贞观年间他就擅长此道。
    上官仪还在为旨意惆怅着,要说陛下善独断,如今的陛下也的确有独断的本钱,这位陛下的才能古来罕见,乾庆一朝恐怕很难会出现如梁公,郑公那样的宰辅之人。
    陛下他自己就是一个治理天下的能手,群臣在陛下的能力与手腕下,显得黯淡许多。
    如果真要成为一个百官之首,或者是权力滔天的大臣,那就乞求老天不要生在乾庆一朝。
    当年的太上皇打仗厉害吧,天策上将能不厉害吗?
    现在的陛下厉害吧,陛下自己就是治理天下的能手。
    李唐的强大,强大在了皇帝身上。
    真是匪夷所思。
    上官仪回头看了看还跟在后方的杜正伦,他小声道:「你说往后是不是还会增设?」
    「何意?」许敬宗的神色也紧张了几分。
    「二十位侍郎,争抢五个位置吗?」
    「不够吗?」
    上官仪又强调道:「你觉得你还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如今吗?中书侍郎都二十位了。」
    许敬宗了然道:「你是说中书侍郎的人数还会增加。」
    上官仪颔首,「陛下根本没有想过设立宰辅,而是要一群中书侍郎给陛下办事。」
    许敬宗又冷不丁回头看了看杜正伦,心说这人究竟要跟到什麽时候。
    近来朝中的种种变动,在外人看来,就算是陛下不想提及新政,人们都会怀疑,陛下就是想要制定新政。
    陛下登基十年,就将贞观年间的朝堂格局改得面目全非。
    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只是朝中变动,又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
    足可见,陛下在施行新政时的谨慎。
    脚踏实地嘛,当年关中就是沉淀了十年才厚积薄发,现在更要脚踏实地来。
    乾庆十年,十月,今天的早朝还在进行,朝中又颁布了政令,朱雀门的禁军将朝中政令贴在了城墙上。
    朝中再一次调整了田赋,减少了十亩以下人家的田赋,提高了十亩以上的田赋,并且除却辽东,河北,河西走廊,其馀各地但凡拥有百亩以上的勋贵人家一律加增田赋,加增到了五成。
    这份政令不影响河北与辽东,在辽东,河北……谁家没有个几百上千亩田。
    这也是第一次,田赋按照地区调整。
    各地的田赋不再是一棒打死,而是第一次按照田产多寡开始收缴,准确的来说这不是田赋,而是一种精确到各家各户的资产赋税。
    从此就再也没有以人口为主的田赋,你是不是隐户无所谓,勋贵人家也不敢兼并你的田地。
    田赋不按照家中人口来分,与各家有几口人无关,只与田地多少有关。
    换言之,大唐的大户人家越多,皇帝收纳的田赋也就越多,甚至田地得到更密集的均分之后,如今的皇帝可以不收田赋了,只收粮食买卖的市税了。
    如果一户人家拥有一百亩田地,就需要拿出一半的粮食来上缴田赋。
    这种夸张至极的调度,一时间在长安城引起了轩然。
    皇帝是想让当年兼并土地的人家,将田地重新吐出来。
    生产是一笔很复杂的帐,如果雇佣的人手不足以覆盖粮食带来的收益,不如将地荒着不种,宁可不种也不亏钱。
    这是大户人家在季节好时,都会选择的方式。
    当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