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野在砸钱打造一分厂的时候,就跟老娘和裴文聪等人探讨过以后股份化的可行性,
    只不过在九十年代的汽车行业内,私营企业被卡脖子的可能性太大了,奉天汽车厂的轿车都好多年拿不到“准生证”,所以在短时间内...
    秦岭的风穿过山谷,带着初冬的寒意,吹在人脸上像刀子刮过。测试结束后的第三天,李野还没来得及回西南,就被集团临时召到总部开会。会议安排在京南大厦十六楼的小会议室,长桌两侧坐满了各厂负责人和集团高层,气氛沉闷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马兆先坐在主位,手里捏着一份文件,眉头紧锁。他抬头看了眼李野,声音低沉:“你这回是出风头了,可也惹麻烦了。”
    李野没说话,只是静静听着。
    “评审团建议列为重点扶持项目,这话听着好听,实则意味着国家要投入资金、调配资源。可问题是??”马兆先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们京南集团内部,还没就这个项目的主导权达成一致。”
    话音落下,空气仿佛凝固。
    一分厂厂长张德海立刻开口:“我们从头到尾参与研发,技术资料、图纸、试验数据都是我们出的,联合改进?说白了就是借我们的成果去贴西南的脸面!现在倒好,成了重点工程,反倒不知道该归谁管了。”
    有人附和:“对啊,功劳算谁的?以后量产线建在哪?利润怎么分?这些都没个说法。”
    李野缓缓起身,语气平稳:“张厂长说得没错,一分厂确实付出了最多。但我想问一句??如果没有西南提供的重载底盘结构优化方案,没有他们高原动力调校的经验,我们的样车能在秦岭爬坡测试中领先第二名十五个百分点吗?”
    没人答话。
    “这次不是‘借’,是‘换’。”李野继续道,“一分厂拿出了轻卡领域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和技术积累,西南带来了重型车的设计逻辑与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双方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如果非要说是谁成就了谁,那答案只有一个:是我们共同成就了这辆车。”
    他停顿片刻,环视众人:“各位担心利益分配,我可以理解。可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争功诿过,那这场胜利还有什么意义?国家重点扶持的是产品,更是机制创新。它证明了一件事??京南体系内的不同单位,完全可以通过协作突破瓶颈。这才是最宝贵的成果。”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良久,董善的声音从后排传来:“我支持李野的看法。”
    所有人都转头看向他。董善依旧坐着,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神情淡然:“这次测试的成功,表面看是技术赢了,实际上,是‘合作模式’赢了。过去我们总想着各自为政、划地盘、抢资源,结果呢?总厂僵化,分厂内耗。而现在,我们第一次看到跨厂区、跨技术路线的协同产生了实际效益。”
    他站起身,语气渐重:“所以我提议??以此次联合研发为基础,成立‘京南新型重卡研发中心’,直属集团技术委员会领导,由李野担任首任主任,统筹一分厂与西南的技术力量,推动后续量产化进程。”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这岂不是把两个厂的技术命脉都交到一个人手里?”有人质疑。
    “正是如此。”董善毫不退让,“正因为是命脉,才更要集中管理。否则各自为政,今天你封锁数据,明天他藏私配方,还谈什么产业升级?我们需要一个中枢,来打通血脉。”
    马兆先沉默许久,终于点头:“我同意。不过??”他看向李野,“你要立军令状:一年之内,实现首批五百辆重卡下线,并确保故障率低于千分之三。做不到,这个中心就撤。”
    “我接。”李野干脆利落。
    散会后,董善叫住了他。
    两人并肩走在空荡的走廊上,脚步声回响。
    “你知道刚才那一幕意味着什么吗?”董善忽然问。
    “意味着……改革真的开始了。”李野答。
    “不完全是。”董善摇头,“那是权力的再分配。你拿到了一把钥匙,但也成了众矢之的。接下来,有人会想尽办法让你失败,好证明‘合作不如单干’。”
    李野苦笑:“所以我不能输。”
    “不只是不能输。”董善停下脚步,直视着他,“你还得让人服。光靠上面撑腰不行,必须让基层工人觉得你是办实事的,让技术人员觉得你是懂行的,让那些原本不服你的老干部承认??你比他们看得远。”
    李野重重点头。
    三天后,他抵达西南重汽厂区。
    迎接他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冷清的办公楼和一封匿名举报信??被人塞进了宿舍门缝。信里罗列了他在一分厂期间的“违规操作”,包括私自采购进口零件、超标报销差旅费、任用亲信等七项指控,末尾写着:“外来者莫掌权,滚回去。”
    李野看完,轻轻折起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