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然君命难违,寅就此拜别,诸君保重啊。」
「皇长子殿下,就拜托各位和满朝衮衮诸公了。」
朱寅说完,当着众人的面,再拟一道题本。
大意是,战场刀枪无眼,自己难保能平安回来。希望离京之前,能再见一次皇长子,以全君臣丶师生之义。
众翰林见到朱寅的题本,都为之感动。
朱稚虎,真志虑忠纯之臣也!
朱寅很会结交朋友,加上名气大,又宋江一般舍得花钱,在朝中人缘很好。翰林院各厅的翰林官,以及庶吉馆的庶吉士们,更是和朱寅「情深义厚」。
如今见到朱寅要离开翰林院,都是依依不舍。
朱寅在翰林院的昌黎祠,焚香祭祀韩愈,说道:
「寅入玉庐三年,遥思先生风采,梦神往之。我辈翰林,岂独待诏于文苑,亦可赋诗于塞上也。但为国家社稷,文人未尝不可马革裹尸。寅若有回京之日,必祷先生灵前。」
众翰林丶庶吉士闻言,不禁为之泪目。遂一起与朱寅祭祀昌黎,为朱寅祈福。
接着,众人一起送朱寅离开翰林院,曦嘘不已。
想不到连中三元的大明神童,居然被迫离开翰林院,去边塞监军平叛。
三年苦心教授陛下的儿子,结果换来这个结局。
陛下如此薄待忠臣,实在令人齿冷!
众人不禁想起之前于仁劝谏皇帝的《酒色财气疏》,都觉得于仁骂的对,皇帝越来越不像是圣君了。
雒于仁被削籍为民,如今朱寅也被赶出京师。
朱寅离京前的最后一道题本,再次引起了群臣的注意,
沈一贯等人随即上奏,希望皇帝准朱寅所请,让他离京之前,和皇长子师生拜别。
这一次,就是不待见朱寅的首辅王锡爵,也以首辅身份,上密揭给皇帝,请求皇帝允朱寅所请。
首辅不喜朱寅是真,可一码归一码,他赞同朱寅拜别皇长子丶维护国本的举动。
恶其人,却不废其行。
皇帝也觉得理亏,虽然铁了心要将朱常洛再次禁足在景阳宫,可眼见群臣纷纷上奏,只能勉强同意了朱寅的奏请。
允许朱寅在皇极门右厢房再见一次皇长子,师生拜别。
朱寅得到旨意,当即准备进宫,和朱常洛道别。
这一番道别的戏码,固然是为了赚取朝野的口碑名望,也是真想再见朱常洛一面。
并非全是演戏。
因为朱常洛再次被禁足景阳宫,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再见了。
三年师生之情,总该道个别才是。
大内,景阳宫。
景阳宫属于东六宫之一,是后宫最偏僻丶最狭小的嫔妃宫殿,就在后宫东北角,距离皇帝所居的乾清宫最远。
可距离宦官所居的东五所又最近,只有一墙之隔。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景阳宫属于东五所的一部分。
九重深宫,红墙黄瓦的凤阁龙楼之中,偏僻的景阳宫显得很不起眼。
后宫有东丶西十二宫。其他宫殿的规格都是面阔五间,唯有景阳宫的面阔只有三间,相对很是狭小。
风水上,景阳宫属于良位,不利于居住,乃是不吉之所。所以,景阳宫向来是幽禁犯过或者失宠嫔妃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冷宫。
作为紫禁城中的冷宫,景阳宫几乎没有花草树木。即便眼下已近三月,
春光明媚,可这宫院中也难以看见春色,只有冰冷的青砖,高大的院墙。
此地人少,也少有人来。就算有人来,也是窥探丶监视王恭妃母子。
宫院大门经常上锁,以至于锁头都锈迹斑斑。
王恭妃作为皇长子生母,又是妃位,也没有犯错,其实不应该幽禁在景阳宫。
更别说,偏僻狭小的景阳宫不是王恭妃一人居住,还有皇长子朱常洛。
母子连同仅仅四个宫人,住在这里已经八年了。
景阳宫再狭小,也是一处宫殿,占地足有几十亩,拿到民间也是一个大宅子。可是这麽大的地方,只有六个人。
王恭妃母子,两个入宫只有几年的小火者,以及两个小宫女。
王恭妃没有其他妃子应该有的金册银印,也没有妃子该有的车舆丶仪仗。
实际上,如果不是李太后的存在,王恭妃母子绝对活不到现在。皇后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郑贵妃要弄死王恭妃母子轻而易举。
幸而李太后在,设置了底线。王恭妃母子虽然受尽虐待,却也保住了性命。
几只春燕翩飞回,落在景阳宫的宫阙上,叽叽喳喳个不停。
空旷的后院。
十一岁的朱常洛,扎着一对角髻,默默站在台阶上,看着自由自在的飞燕,小脸上满是羡慕。
几只燕子在宫殿上空嬉闹,口中掉下一团春泥。
朱常洛走过去,仔细看着那一小团准备用来筑巢的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