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入籍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权势不可同时而语。
    所以在县衙,典吏们流传这样一句话:「典吏不少横,少横人上人。」
    县衙是个很大的机构,五脏俱全,就是一个微型的朝廷。
    除了知县丶县丞丶主薄丶巡检丶教谕丶典史等,还有一大票吏员。
    知县作为一把手,统管全县军政大事,当然是一把抓。肯定忙不过来。
    官府实际事务,就落到了六房为主的胥吏之手。
    明朝三等胥吏,类似唐朝的流外九等。
    可要说起实权,明朝三等胥吏,可比唐朝流外九等强多了。
    难怪顾炎武曾言:「百官者虚名,柄国者胥吏。」
    这话当然偏激了,但还是很有道理。很多大臣的奏疏建议丶施政纲领,都不是他本人的意思,而是身边幕僚书吏的手笔。
    因为科举读书出身的官员,工作能力大多很差。反而是那些善于庶务丶长于实事的幕僚胥吏,工作能力很强。
    说大明朝实际上是胥吏在管,也无不可。
    很快,就轮到朱寅办事了。
    他早就打听明白,买户口,就是衙门里直接给钱办事。
    童叟无欺。
    买户口在地方官府看来,不是违法枉法,而是「合法」业务。
    因为这是…安置流民!
    是为了地方治安!
    区别在于,你给钱才办。
    这钱也不是经办者一人所有,而是进入官府的小金库,只是不上交而已,属于小集体的利益。
    王祇侯只是个三等书吏,属于在编人员的最低级。
    可是他却管着一群不在编的书手,手中捏着不小权力,谁敢说他不是官老爷?
    「祇侯老爷,我要入户本县。」朱寅叉手行礼,直截了当的说道。
    说完,他递上早就写好的户籍名单。
    户主是他自己,宁采薇是童养媳…其馀人是「收养」关系,当然也就是「奴仆」。
    王祇侯(典吏)没说话,只是挥挥手,然后咳嗽一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他整个肥硕的身子,都深深坐入太师椅上,靠着椅背,取出一把小小的梳子,慢条斯理的梳理自己的抚须。
    一个老成的编外书手笑道:「你姓朱,可是宗室?从哪里来?大人呢?」
    他虽然笑呵呵的,可是眼睛却像刀子一样,仔细盯着朱寅的小脸。
    朱寅露出一丝愁苦之色,「从南洋回来,不是宗室,大人被海盗劫走了,不知生死。」
    那书手追问道:「为何要在本县落户?」
    朱寅毫不犹豫的回答:「祖上是江宁人,所以来此落户,算是归乡。父母若是平安无事,也会回江宁找我。」
    那书手又道:「你没有地产,要落籍十几人,只有买地造了鱼鳞册,才可新造黄册入籍。」
    「至于城中商籍,如今不予办理,南京户部丶守备衙门都要申饬。」
    书吏说的,是最妥当的做法。买地造了鱼鳞册,再造黄册,法律风险最小。
    而且,只能入农籍,不能入商籍。
    可能是因为南京城中的人口太多了。
    虽然农籍和商籍都属于民户,但赋税管理还是不同的。
    朱寅心中有数,所谓买地,其实就是高价购买一些荒山野地,不值几个钱,也就是糊弄户部。
    「我买地。」朱寅点头,「不过,我想离城近一些,越近越好。」
    那书手点点头,他翻出一本黄册,又翻出一本鱼鳞册,很快就有了条陈。
    他笑道:「落户淳化乡青桥里,卧虎山的五十亩山地,是你的了。你出三百两足银,地契上就是你的名字。」
    这五十亩山地的主人,因为没落穷困,以十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官府。
    那山地根本不值钱,都没人要。
    朱寅知道这是常规操作,他也不关心地,他只关心落户。
    「我可以买。只是不知道,距离南京多远?」
    书手想了想,「就在南边外城郭附近不远,距离秦淮河,也就是十几里路,骑马两刻钟必到,虽是乡间,也算是附郭之地了。」
    朱寅听到距离内城只有十几里,立刻就答应了。
    「好,我买了。」
    书办又道:「既然买地落户,这各种赋税还是要缴纳的。你要落户本地,又是入籍十人以上,还要缴纳落户银一百两。」
    「先缴纳吧,可带了金子?」
    他不问银子,是看到朱寅身上不可能带了几百两银子。
    「带了。」朱寅取出五个金锭,每个十两。
    如今一两黄金在钱庄,可以兑换八两白银。
    五十两黄金,就是四百两。
    衙门之所以收整数,当然是图方便,不用找零。
    五十两黄金一出手,那官架子十足的王典吏,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对朱寅点点头道:
    「你这孩子,年纪虽小,却是个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