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本官如今,如履薄冰。」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增加教师数量,举行出阁礼仪。
    这一次,皇帝一概留中,置之不理。
    可是皇长子毕竟已经出阁读书,总算是小胜一场,群臣无奈之下,也只能捏着鼻子接受,暂时作罢。
    皇长子得以出阁读书,郑氏兄弟屁事没有。
    君臣双方总算达成了脆弱的临时妥协。
    皇长子的学业交给朱寅这个连中三元的神童,群臣也很放心,不怕神童状元误人子弟。
    四月初九。
    翰林院的朱寅出了讲读厅官房,坐在瀛洲亭下的凤凰池边,看着园中的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心不在焉。
    他在等宫中的消息。
    翰林院占地足有百馀亩,园林优美,人却是不多,是个很幽静的清贵官衙。
    时值四月,春光灿烂,蜂蝶飞舞。昌黎祠中,正有翰林官吟唱诗章。土谷祠中,还有庶吉士在焚香祭祀。
    古朴宏大的藏书馆楼,春燕翩翩。
    朱寅却恍若未见。
    抬眼一看,冷不丁就看到庶常馆前大翠石屏上的四个篆体大字:斋庄中正。
    哈,斋庄中正。如今做了官,这四个字就是云端之上!
    想要做到,何其难也。
    他如今是拜金帝兼宅男帝的臣子,伺候这样的皇帝,那就更无法「斋庄中正」。
    自己就要去当讲师,和皇帝最讨厌的儿子绑在一起。
    从今以后,无论他愿不愿意,都是皇长子的老师。
    「本官如今,如履薄冰。」
    朱寅不禁有点恍惚。没有做官前,他认为做官不过如此。可是真的做了官,
    穿上官服手持笏板,他才切身感受到,来自皇权和政治的巨大压力。
    之前那种轻松惬意的心境,已经荡然无存。
    可是不做官,行麽?
    采薇的产业越来越大,朱家的银子越来越多,家中没人做官掌权,就是家业也保不住!
    更别说改变大明百姓的命运,造福一方了。
    想到万历的所作所为和后世评价,朱寅忽然耻于做他的臣子。
    朱棣的子孙大多不是好东西。皇帝不亲耕,皇后不亲蚕,一个比一个奇葩。
    就说当今这位万历爷,不但是拜金帝,还是宅男帝。
    宅到什麽程度?他可以多年不出宫门一步。并且这个宫门不是午门,更不是承天门丶大明门,而是后宫的乾清门。
    此君常年不出乾清门,连三大殿都不去。
    下午,宫中派了一个叫高案的年轻太监,来到翰林院西跨院的讲读厅,对朱寅下达口谕。
    果不其然,皇帝完全没有按例召见的意思。
    出阁读书这种大事,仅仅派个太监来下口谕,连道上谕都没有。
    看不起谁呢。
    面对传达口谕的太监,朱寅只能在站在官方下首,跪下聆听。
    又是跪!跪的还是个宦官!
    身穿飞鱼服的高案仰着鼻孔道:「朱翰林,爷爷口谕,明日卯时初刻,去皇极门右厢房,拜见皇长子。朱翰林可听清楚了?」
    朱寅道:「听清了,臣朱寅谨遵皇上口谕。」
    高点点头,嗯了一声。
    意思是,你可以起来了。
    朱寅这才站起来,小大人般拱手道:「中贵人辛苦,晚生有礼。」
    明朝官员在有权势的宦官面前,往往自称晚生或侍生。
    这个叫高案的年轻宦官长相俊美,神色却十分傲。
    按照国朝官场的规矩,直接称呼官职名称是很不礼貌的,应该用古代的雅称。更别说,朱寅的官职不是一般翰林,而是翰林侍读。
    按照官场称呼惯例,高案最好称呼朱寅为「大词翰」,起码也该称呼一声「
    太史」。
    可是这个狗仗人势的东西,居然当面直接称呼翰林!
    这肯定不是高案不懂礼数,而是故意如此。
    朱寅当然听说过高案这个名字。
    高淮乱辽,高案乱闽。
    这两个姓高的宦官,都是晚明历史上罪大恶极的太监,民愤极大。
    此时的高案才二十岁,只是个从四品的少监,还不算是太监,却在朱寅这个神童状元面前摆架子,一点笑脸都不给。
    显然,此人是万历心腹,郑贵妃的党羽。一定是和皇长子不对付的人。
    朱寅违心的送了十两黄金,违心的说了几句好话,就亲自送出翰林院。
    「朱翰林你还小,日子还长。」高皮笑肉不笑的说道,「凡事仔细着做,
    爷爷和娘娘看着呢。」
    威胁!
    朱寅脸上微笑,心中愈恶之。
    万历派遣高案来传达口谕,显然是故意敲打自己,让自己不要跟着群臣起哄直到高案趾高气扬的离开,朱寅的笑脸才消失无踪,
    狗东西,仗着是拜金帝的禁,敢在我面前盛气凌人。
    等着吧你。老子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