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黄通判的发家史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如果,他的人躲得远远的。
    自己反而要琢磨,是不是个圈套。
    官场中人,最爱琢磨人心。
    凡是有一丝不符合常理的事,他们都会狐疑。
    江宁府那边,
    总督府的公文也到了。
    洋洋洒洒几百字,面面俱到。
    得月楼,
    黄通判拿着公文,
    前后翻看了几遍,愣是没找到一点有担待的命令。
    “贤弟,伱瞧瞧。”
    今天,是李郁和黄通判两人的私下饭局。
    李郁认真读了两遍。
    “堪称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说了,又等于什么都没说。”
    ……
    黄通判忍不住笑了:
    “贤弟,你总结的妙。”
    “总督府有高人,一年没有4000两幕酬,请不动这样的文书师爷。”
    “这样的人才,在总督部堂那,说话比寻常道台都好使。”
    大清朝官场,师爷的地位非常高。
    但是,师爷当中也有鄙视链。
    负责公文的师爷,才是至高神。
    刑名、钱粮、账册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黯然失色。
    外行可能不解。
    但是内行都很清楚,公文往来,代笔奏折,这些空洞文字,才是最关键的事。
    务虚,
    在官场比什么都重要。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
    看似一个个普通简单的方块字,除了字面意思,还有多层隐藏意思。
    光一个“原则上同意”,
    所蕴含的东西就够讲足3个时辰,不带停,不带重复的。
    两江总督府的这份公文,
    用一句话归纳就是,
    在你们的职责范围内,维护地方安靖的前提下,原则上同意你们采取合理的临时措施~
    这句话是李郁总结的,
    黄通判听了,对于李郁的观感,立马好了很多。
    不仅是因为他帮自己谋划升官。
    更关键原因是,他看的懂官场游戏规则,听的懂官场术语。
    显然是自己人。
    江湖好汉,或者是帮会反贼,是不可能领悟到这一层的。
    是一个圈子的人,交流起来就放心。
    信任,也就自然产生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哲学,说不清道不明。
    如果,你觉得和一个朋友走不近。
    表面客气,礼节周到,但是怎么都感觉有陌生感。
    不要多想,
    根本原因就是,朋友觉得你不是圈内人。
    所以他一直端着。
    ……
    二人的聊天,
    变的轻松又随意。
    黄通判也适时的讲了一些,他仕途上的恩怨。
    也不再掩饰,他对升官的渴望。
    “贤弟不知,考上进士之后,我在光禄寺、太常寺、国子监之间辗转,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外放为官。”
    “能外放苏州府,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呵呵呵,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为了上任,我又从京城一家票号借贷了3000两。”
    李郁点点头,
    离京赴任前,都得大出血,迎来送往,同乡同年,赴任路上的盘缠。
    许多人宦囊羞涩,只能从票号借一笔。
    等以后到了地方,手里宽裕了,再还上。
    票号也不担心,
    他们会派个小厮,跟着一起上任。
    名为伺候,实则是收账。
    这些人可不把朝廷命官放在眼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收款。
    直到连本带息全部结算清楚,
    才潇洒的告别,去跟下一个官。
    这种借贷有个浪漫的名字:京债。
    这些票号的背后,是手眼通天的王爷,军机。
    只要你一天在大清做官。
    就不担心你赖账。
    这就好比如来佛和孙猴子的关系,逃不出手掌心的。
    就算是因为触犯王法,入狱了。
    这些人也能先把家产弄去还债。
    听完了黄通判的抱怨,李郁感慨历史真是有趣。
    没想到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阶层,也被xx贷折腾。
    ……
    “黄世兄后来还了多少?”
    “借了3000两,拿到手才2700两,还了3年,一共还了6500两。”黄通判的脸色阴沉。
    李郁愣住了,放下了酒杯。
    半晌,才问道:
    “这么黑?”
    “嗯。”
    二人相顾无语,默默地碰了一下酒杯。
    呲溜,一言而尽。
    一切尽在不言中,男人的友谊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社交法则,
    适时的分享一些自己的窘迫,有益于拉近距离。
    又喝了几杯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