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大清朝隐隐失控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86章大清朝隐隐失控
    督粮道于运和经此惊吓,再次大病一场。
    没过2日,
    自有亲信家人手持老爹的书信赶至。
    信中并无过多的责骂诘难,而是再次讲述「为官之道」,让「宦海经历稚嫩」的儿子吸取教训,日后争取做的更好。
    于敏中一介汉臣能够在军机处四平八稳,官至首魁,其人的正治智慧不可小觑。
    农夫的儿子常火炎被定为了「江北特大谋逆集团」的主谋。
    诛9族,掘祖坟。
    满官太仆寺卿的儿子关铭恩伏诛,家眷流放盛京,保留了部分财产。
    关家的2个儿子在盛京八旗都统衙门各挂了个8品丶7品的闲职。他的女儿还嫁了盛京城外的一户举人为正妻。
    相比以前的日子,肯定是一落千丈。
    可比起普通百姓又不知高了多少层。
    这样的处置看似不符合常理,实际上非常正常。
    雍正那麽苛刻的人,年羹尧那麽大的罪。
    最终,也不过只是连带赐死了他的一个儿子。
    其馀的儿子丶孙子,包括年的老爹依旧寿正终寝,而且终生拿着朝廷发的薪俸。
    「手握重兵丶谋逆丶大不敬」的年氏族人都不必死,何况「贪心裹挟丶以至从犯」的关铭恩呢?
    ……
    三法司审判参考了先例。
    从这一点讲,
    我大清鄙视蛮夷是有道理的。
    欧夷丶米畜所谓的先进判例制度,实际上大清早就出现了。
    洋人有的,大清都有。
    洋人没有的,大清也有。
    同时,
    和珅也有暗示,既然人已经没了,那家眷可以网开一面,不必赶尽杀绝。
    三法司了然于心。
    和珅那是御前第一宠臣,他的意思就等于皇帝意思。
    江北大案自此降下了帷幕。
    朝廷以廷寄的方式告诫各地督抚,需以此案为戒。
    京城茶馆戏园子倒是多了许多的谈资。
    京旗们连连感慨地方上的人太不像话了。自己这点嚣张跋扈和人家比起来,啥也不是。
    ……
    此案的后遗症影响很大,而且效果各异。
    比如闽浙总督王亶望的教育效果就不太明显。
    他猛然间觉得:
    自己原来竟是朝廷的忠臣,和江北这帮同僚比起来,自己简直眉清目秀。
    同样的,
    还有接任他的甘肃巡抚王廷赞也放下了心理包袱。虚报旱灾加滥卖监生,很有搞头。
    江西布政使兼南赣镇总兵马忠义,则是一个人默默坐了很久。
    他隐约间觉得,巍巍大清朝有滑向失控的趋势。
    而云贵总督阿桂唉声叹气。
    然后严厉警告底下人,以前的事可网开一面,以后的事绝不饶恕。
    同时,
    严查边境走私丶收取跨境商税充实军饷,招募穷苦山民填补云贵绿营,淘汰老弱。
    并且以个人名义拜访云南有实力的土司,安稳人心。
    还派出了不少密探越过边境潜入缅国的都城——阿瓦,打探军情丶民情。
    ……
    两广总督伊尔杭瞠目结舌,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和郑谨生关系不好,但政敌如此黯然退场,还是让他感慨不已。
    同时,
    他也敏锐预感到了朝廷即将面临的一个巨大危机——财政困难。
    身为两广封疆,他授意底下人秘密监视广州十三行所有行商,只待时机一旦成熟就连根拔起。
    罪名都是现成的:
    沟通外夷,出卖大清。
    到了户部拨不出军饷丶官俸的时候,皇上「查抄十三行」的旨意就该到了。
    湖广总督陈祖洛则是望着廷寄,冷笑不止。
    对此,他一点都不意外。
    而且笃定把他从闽浙总督任上排挤走的王亶望,早晚会做出比「江北集团」更骇人听闻的事。
    但作为一个成熟冷静的封疆丶和家军的头马,他不会上摺子冒失的提醒乾隆。
    自取其辱,没必要。
    ……
    作为清廷的敌人,李郁看了手抄版廷寄后反应颇为复杂。
    第一反应并不是喜悦。
    而是警惕。
    这样的事在清廷可以发生,在吴国也可以发生。
    可当前,
    他腾不出手来在制度上防微杜渐。
    杨云娇有孕在身,已经显怀。
    李郁屏退左右,直截了当的说明了自己的意图:
    「寡人考虑,内政部在各个野战军团都应当拥有不少于10人,不高于30人的秘密成员。」
    杨云娇收敛笑容:
    「臣妾遵命。」
    「此事要机密,不能让高级军官们寒心。」
    「是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