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乾隆:若保不住这龙椅, 要天下何用?砸了,毁了,卖了都无所谓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是王爷唯一看的正经书。
    ……
    途经青浦县时,前知府黄文运上船奏报工作。
    他这段时间的职责是:水利和农田灌溉。但没有明确官身,身份略尴尬。
    「下官拜见王爷。」
    「免礼,坐吧。」
    黄文运小心的坐了半边椅子,掏出十几张纸。
    「这是下官的工作简报。」
    李郁放下手里的《宋史》,开始一张张的翻看。
    黄文运是个能吏,能从贫寒学子做到一方大员的没有笨人。
    图纸上,
    毛笔绘制的府县灌溉水系图。
    凡是他疏浚过的,凡是新开挖的,都用不同颜料的水粉描过,旁边还有小字简介。
    李郁满意的点点头,
    江南不缺水,但大动脉不缺水,不代表毛细血管不缺水。
    「下官深刻琢磨体会了王爷的良苦用心。打通最后1里路,充分发动了各村闲置劳力,以奖励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发动沿渠百姓积极参与。」
    ……
    李郁愣了一下。
    这话怎麽听着忒耳熟?
    「奖励和自愿相结合,是什麽模式?」
    「回王爷,开挖水渠也是造福附近百姓。下官只是和他们一讲,他们就热烈响应,而且只肯收一半的工钱。」
    「如此说来,百姓们的觉悟很高啊。」
    「是啊,是啊。」
    李郁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正如他看史书的一贯观点:历史,宜粗不宜细~
    差不多就得了,别踏马的细致考究。
    细起来的后果很严重。
    能从文字之间挖出一头大象来,把房顶给撑爆了。
    又翻过一张纸,李郁觉得眼熟。
    问道:
    「这就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河道吧?」
    「对,下官把这条路线命名为东太内河水道,东海——太湖。」
    ……
    「凡是1500料平底船走不了的河段都要疏浚。这条水道早晚要成为黄金水道,不能太小气。」
    黄文运眼珠子一转,就猜到了几分。
    一条流淌着黄金的水道?
    王爷肯定是要开海禁和洋人做出口海贸。
    海丶河联运,货物在金山卫集散。物产丰富丶腹地安全,河网密集。妙,妙啊。
    不过他没有吭声,
    目前身份尴尬,莫要学杨修。世间太聪明的人,容易夭寿。
    不过回去之后可以偷偷让家人在金山卫买点地。
    新????书吧→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这条水道!
    万一在新朝混不开,做个富家翁也不错,坐在家里收租,能吃三代人。
    ……
    「江南地区无洪灾,却有内涝。你组织人手再修几条泄洪河道,好将雨水快速排入湖泊运河。可先从苏州府着手。」
    「下官遵命。」
    「好好干,本王是念旧情的。你不负我,我不负伱。」
    黄文运瞬间泪奔,感动的哽咽。
    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
    待他哭完,李郁随意问道:
    「你也是做过一任知府的。本王目前一直忙于军务,未曾在民治上投入太多。各县的衙门空缺颇多,说的难听点,许多事还是靠着原来的那些旧人在维持着。」
    「所以你可有建议?」
    黄文运一愣,开始默默思索。
    「州县衙署职责,无非是3样。钱粮,刑狱,教化。王爷可将前两样交给士绅子弟。只需注意监察,定下行事规则,想必问题不大。」
    李郁没有当即表态,但话里的意思很明显:
    「只怕这些人还想着循清廷旧制,欲为十里诸侯。」
    ……
    沉默了一会,李郁又问道:
    「科举和不纳粮,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黄文运只能低头道:
    「王爷圣明。此两样在,士绅群体就在。此两样亡,士绅群体名存实亡。历朝历代帝王都清楚,不是皇权不想下乡,而是没法下乡。」
    李郁点点头,挥手示意:
    「你下去吧。」
    「是。」
    船队在此地稍歇,补充给养。黄文运下船筹备餐食。
    听到背后有人重重咳嗽了两下,他回头一看,连忙拱手:
    「胡大臣,下官拜~」
    「哎,不必不必。都曾是一府同僚,莫要生份。」
    俩人寒暄,追忆了一会往事。
    胡雪余打开了正题:
    「黄大人饱读诗书,可知这《宋史》有何特殊?」
    黄文运立刻就想起船舱内看到的那一幕。
    略一思索,就答道:
    「24史当中,《宋史》篇幅最多,字数最多。」
    「还有吗?」
    「元人修《宋史》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