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坚持敌後武装走私的第4军团,遭遇了黑吃黑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不得了。
    不久之前,由于漕运制度崩溃,大家的饭碗丢了,结果又端上了更香的饭碗。
    总之,
    清吴双方都知道江北漕帮是什麽玩意。
    两边哈着~
    但无所谓。
    ……
    「顾老爷,听说你们要调防?」
    「军事机密,不该你打听。」
    「是,是。」
    船队停泊岸边,士兵们持枪警戒,盯着漕帮的徒手汉子们搬运。
    新茶是紧俏货。
    运到京城,能卖出往日20倍以上的价格。
    漕帮敢在这种生意里分一杯羹,背后自然有大人物撑腰的。
    淮安督粮道于运和是其中一个。
    此外,或许还有其他人。
    巡抚福长安也拿一份分红,但他没有直接涉入。
    三不原则:不支持丶不反对丶不知道。
    富察家的子弟,懂正治。
    总之,
    战争,不破生意。
    看似滑稽离谱,实际上翻开历史比比皆是。
    涉世不深的人以为历史是一抹白,进入社会后又认为历史是一抹黑,
    实际上,历史是一坨灰~
    ……
    「顾老爷,一担500两是不是有点贵了?」
    「贵吗?」
    二当家的不敢抬杠,讪笑低头。
    交割完毕,
    顾少尉拿着单子,突然说道:
    「这批大米要的急,你们明天就送到扬州东边的宜陵镇。」
    二当家的陪着笑:
    「是,是。」
    ……
    第4军团不辞辛劳,主要是为了遮人耳目,如果每次都让漕帮在扬州城外交割。
    那久而久之,
    消息必定会走漏,引起麻烦。
    第4军仔细琢磨过,走私大米入境对吴国有利,可以平抑粮价。
    说起来也显得公忠体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麻烦。
    即使部分人知晓,
    也会装聋作哑,不至于揭穿。
    毕竟,
    粮价乃当前大局嘛。
    4军团向来很有大局观~
    ……
    其实,
    10天前,军团就接到了调令,在做开拔准备。
    士兵们行色匆匆,忙着打包。
    扬州城内,
    稍有常识的人都看的出来。
    漕帮,显然在城内是有眼线的。
    ……
    「少尉,咱们什麽时候开拔?」
    「至多再待3日,必须登船了。」
    「真舍不得这扬州好地方,就和在家里差不多。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众人纷纷表达着惋惜不舍。
    他们离开之后,
    驻扎江宁的第1军团会暂时接防。
    据说,
    驻扎崇明的一支广籍客家新兵,也会过来。
    ……
    第4军团总指挥黄肆最近忙的脚不沾地,先是坐船去苏州府聆听陛下指示,然后又忙着做开拔准备。
    千头万绪,忙到崩溃。
    要统计丶要安排次序丶要协调水陆丶要预判时间丶要留出冗馀~
    幸亏有参谋团队协助,
    否则,
    难度会增加5倍。
    ……
    次日午时,
    顾一刀脸色大变,在约定地点,位于府城东侧的宜陵镇,没有见到如约而至的粮船队。
    「小赤佬!」
    「顾兄,这,这怎麽办?」
    负责运粮的商人大惊失色,明白遇上黑吃黑了,惊慌失措。
    「勿慌,小事体。」
    顾一刀当即飞马返回扬州城,
    找到了忙碌的黄肆:
    「下官拜见总指挥。」
    「你部应于后日上午最后一批开拔。开拔准备都做好了吗?」
    「完全没有问题。」
    「还有何事?」
    「江北有一小股人见我军团要换防,口出狂言。下官想带弟兄出城,略施惩戒。」
    ……
    黄肆停笔,抬头:
    「勿要误了登船时辰,否则军法从事。」
    「遵命。」
    得了军令的顾一刀,当晚就开始调兵。
    先花200两从城防水师借了一大一小2条内河战舰,又从隔壁营借来了火炮和炮手。
    又花50两,
    从淮扬情报组长希恭恕手底下的情报人员手里买来了关于漕帮的信息。
    次日,天蒙蒙亮。
    船队驶出扬州城。
    杀气腾腾~
    第4军团最痛恨不讲契约的人。
    ……
    50两买来的情报显示:
    江北漕帮总舵有两处,一处在苏鲁交界的微山湖,另一处在兴化县周边的张家垛。
    要问这2处有什麽区别?
    前者是精神上的,后者是实际上的。
    微山湖总舵供奉了三位祖师爷,地上有庙,湖中有船,香火不绝。
    张家垛,
    是漕帮核心人物聚居点,也是走私物资的中转站。
    ……
    兴化县城,
    出于防卫需要,日常只开启一处城门。
    知县孔仁义,山东曲阜人士,
    虽然姓孔,但和圣人后裔没有关系。
    但是,
    恩科主考官纪昀就因为他的姓氏丶籍贯,甚至不问文章,不看官相,当场就给过了。
    姓孔,一看就正确~
    然后,就发到战区最前线做了一任岌岌可危的知县。
    纪昀的用心也很难琢磨。
    ……
    孔仁义嘴上很迂腐,
    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兜里领的是大清的俸禄,但是吴军来了得伺候,清军来了也得伺候。
    庆幸的是,两边的人从来不会一起进城,发生撞面的尴尬事故。
    这就好比奸夫和现夫,
    大家如果不撞面,还能装不知道。
    撞见了,不做点什麽过激行为捍卫人格,传出去了面子真的很难堪。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