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粘杆处细作:我只说了五个字就暴露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们都懂这些道理,但是轻易不敢讲出来。
    再望向老皇帝,更加敬畏。
    这一次的山呼英明,倒是发自内心。
    工部右侍郎谄媚道:
    「皇上圣明,本朝武将层出不穷。虽卫霍重生,亦黯然失色。」
    一语惊四座!
    乾隆冷冷的看了一眼这个拍马p翻车的家伙,冷冷的说道:
    「君前无状,交刑部议罪。」
    ……
    于敏中冷冷的瞥去一眼,不动如山。
    只能说此人还是太嫩了些,仕途走的太顺利,从翰林院庶吉士到侍郎高位,中间跳的太多。不懂这乃是高危职业。
    万稳万当,不如一默!
    没把握的话不要说,话出口前先在心里转三回,想清楚了再开口。
    老婆可以认错,话不能说错!
    事情可以搞砸,队不能站错!
    否则千尺高楼的坍塌,也只在一瞬间。
    湖北打成什麽模样,他压根不想多问。
    在军机处待了20年,多大的伤亡数字对于他来说,都微不足道。
    老于心里最挂念的是在江宁城的于氏全族几百口,他推测出江宁城失陷是板上钉钉的事,对当初将全族安置在城内的事后悔不已。
    早知道,直接渡江去庐州避难了。
    悔不该啊!
    若是贼酋拿了于氏家族几百口,会怎麽泄愤?自己想都不敢想。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结局。
    最可怕的,自己想都不敢想。杀人虽残酷,世上可还有比不杀残酷百倍的事。
    ……
    几千里外,李郁打了一个大喷嚏。
    抱歉的问道:
    「刚才你说什麽?」
    文书恭敬的重新念了一遍:
    「江宁城中,已暂关押满汉官佐士绅以及家眷2722人。其中分量最重的是军机大臣于敏中族人百馀人(其馀200多口在城破前后已胜利大逃亡)。」
    「于敏中,籍贯何地?」
    「江苏金坛县。」
    李郁点点头,原来是咱江苏老乡啊。
    【冷知识:正宗江苏人一般不认老乡,除非想搞事挖坑。】
    沉默了一会,李郁问道:
    「于氏家族,有年轻女人否?」
    文书震惊,结巴道:
    「属下待会去细细调查一下。」
    「去吧。」
    李郁倒是没有注意到文书的惊恐表情,而是琢磨着怎麽利用一下。
    全杀了太残暴,不符合自己一贯善良的本性。
    留在手里,可以遥隔3000里捏一捏在军机处的那位老乡,捏的他痛不欲生。
    当然了,百馀口太多,浪费粮食。
    不如将老迈无用的于氏族人礼送出境,送到江北去。让于敏中自己向老皇帝解释去。
    「离间计」虽然不会立刻奏效,可架不住天长日久的加料。
    愧疚是不可能的。
    吾乃苏州府人氏,你于敏中是镇江府金坛人氏,我们之间绝对不存在老乡的情谊!
    ……
    前些日子,内政部收网了。
    一口气抓获了清廷细作12个,白莲细作4个。
    说来也好笑,在抓人的时候遇到一个路过的生面孔,本着谨慎的原则就一起抓了。
    原本只想走一下流程,查一下籍贯居所就释放的。
    结果,过程令人大跌眼镜。
    审讯官问:「叫什麽?哪儿人?」
    嫌疑人用标准的吴语口音回答:「刘三,江苏人。」
    当时,屋子里气氛就不对劲了。
    审讯官眼神发亮,一拍桌子,厉声喝道:
    「打,给我狠狠的打。这小子有大问题。」
    夹断了3套夹棍,抽断了2根皮鞭,硬骨头嫌疑人终于交代了。
    他是京城粘杆处的密探,受朝廷派遣前来潜伏。
    为了潜伏身份的周密,他甚至入赘了本地一个带孩子的寡妇家。加之一口流利的吴语,原本是毫无破绽的。
    交代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告诉我,我是怎麽暴露的?毕竟我就只说了5个字哇!一定要告诉我,否则我死不瞑目。」
    ……
    审讯官笑嘻嘻的告诉他:
    「没有一个江苏人会自称自己是江苏人。如果有,大约是两种可能,一是敷衍,不想搭理问话者。二是外省人。」
    「既然进了这牢房,第一种可能直接排除,绝不敢敷衍。那就只能是骗子了。」
    「好了。老实交代吧?」
    「我可以保证不会再对你用刑。还会提供一顿丰盛的断头酒饭,至于说是加糖还是加盐还是加辣椒,充分尊重伱本人的意愿。」
    望着冷静的审讯官,
    粘杆处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他的方言是跟着一位移居京城的湖州邻居学的,学的很到位,口音十分标准。
    只不过那个邻居只教授了他发音,没传授给他文化精髓。
    就好比学外语之前,一定要了解那片土地的文化。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