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中原要乱,但不能大乱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无比。
    新入府的妾室们正式拜见,正式入门。
    老太太笑的合不拢嘴,只有大娘子冷着脸,全家就她最不开心。
    不过,
    终究是没敢当着胡之晃的面做出格的事,面子上过得去。
    胡之晃满面红光丶挨桌敬酒。
    恍惚间,
    他想起了遥远而陌生的家乡——胡家湾。
    心里默念着:
    「却不知现今是如何光景。」
    「乡亲们再熬个一年半载,待俺老胡提兵杀到商城,日子就好过了。」
    ……
    下午,胡之晃就匆匆离府。
    2个轻炮连,1个重炮连,1个步兵营,1个辎重营,1个工兵连,2000馀人换便装随他渡江。
    由民间船队承揽了运兵任务。
    运输署和各地船运协会合作次数多了,已有默契。
    民间内河船队丶沿海商船队,都是未来吴国「第二海军」的来源。
    湖南湘潭,民间造船厂密布,天天有船下水。
    通用船只的概念深入人心。
    标准化丶流程化丶以及大量应用廉价铁构件丶铁钉,降低造船成本。
    造一艘,立马卖一艘。
    商业环境的繁荣促进了船运业的蓬勃发展。
    反过来,又刺激了湘西鄂西伐木业的兴旺。
    荆江丶沅江之上,集中放排,首尾相连,气势浩大。
    ……
    吴廷的经济策略很清晰:
    以煤丶铁为核心。
    以冶铁为重工业领头羊,以纺织为轻工业领头羊。
    以各种明暗手段,逼迫民间沉淀资金流入工商业。
    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从而大幅降低棉制品丶铁制品价格,反过来提高销量。
    抓大放小,以大带小。
    以开明的态度,扫除出口贸易的一切障碍。
    出口价格昂贵的茶叶丝绸,大量换取南洋廉价资源以及欧洲海船。
    快速催生第一批野心勃勃的大工商业主丶小富群体丶成熟工人,和军队一起成为皇帝的「铁盘」。
    ……
    帝国财政需要大幅减少田税的比例,留给小农经济足够的宽松空间,一百年不变。
    长三角,珠三角跑步进入初代工业经济,接受其馀省份的绝大部分区域依旧停留在小农经济。
    未来~
    帝国财政三驾马车:关税丶殖民丶工商税
    帝国工业三驾马车:冶金丶棉纺丶煤炭
    帝国对外的三板斧:大炮丶茶丝丶文化
    帝国出口货物双强:茶叶丶人口
    ……
    借着战争硝烟之际,李郁又悄悄迈出一步。
    进一步开放民间采矿限制~
    前置条件只有一个:足额交税。
    砖窑全面开花,5年免税。
    官办大型水泥厂再新增2处,原有水泥厂再次扩容。
    李郁提出了一个口号:
    让三千万家庭烧得起煤球丶三千万家庭盖得起砖房,冲刺进入封建新时代。
    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
    住砖房,烧煤炉,这是可以普遍配置的吗?
    ……
    重臣们心里这麽想,嘴上没吭声,不敢打击陛下积极性。
    大家私下感慨陛下的出发点是好的,坏就坏在庶民们没银子。煤球啊,砖头啊,那都得花钱买的。
    纵观天下,
    抛开繁华城镇不谈,也就江南地区的农夫手里有活钱。
    其他地区的农夫只有卖粮唯一途径,才能换点活钱。
    但是,
    农夫能有几亩天?能有多少馀粮?满仓满谷的那就不是农夫了。
    ……
    吴廷内部重臣都认为,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境。
    无轮怎麽发展,
    在长三角加上珠三角区域,能够实现百分之90以上家庭的砖房丶煤炉配置。
    在赣北丶皖南实现5成。
    其馀省份2成。
    若是达到这个程度,日后的史书上,陛下的统治就是无法用尽文字也无法描绘的灿烂盛世,200年内无人可超越。
    这还是在实现了南洋殖民战略的前提下。
    ……
    随着前线节节胜利,吴廷也迎来了众多势力的访客。
    改朝换代已是极大概率,各方势力都想着瞅准时机丶拿捏好火候赶紧加入胜利方好分一杯羹。
    比如,
    淮安督粮道于运和派来了堂弟,攀谈老乡情谊。
    福建王亶望派来了心腹师爷,谈献闽~
    福建靖海侯施令洋派来了族叔,谈起义。
    最好笑的是,
    长期在福建广东海面活动的海盗首领蔡牵,和大员岛蠢蠢欲动的天地会首领林爽文也派人来了,谈反清复明。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