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62章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修文馆中,争论和商议还在继续,空荡的房间内,仿佛划分为了两部分。
    中心的「会议桌」上,一名名年轻的学士,尽情在女帝和董太师面前,以自己的才智,为新政出谋划策,气氛热烈至极。
    连莫昭容,在看完了「会议记录」上的文字后,也起身,走到了女帝身旁,参与了讨论。
    于是,留在角落里的,只有孤零零的赵都安。
    以及一个闷头码字,专注抄录学士们讨论内容的录事官。
    就像前世,很多次下班后,赵都安都喜欢去家附近一个热闹的市民广场。
    老人们会跳广场舞,音响里鼓躁着音乐,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奔跑嬉笑,烟火气十足。
    赵都安则会安静地坐在广场边缘的公园长椅上,低头思考一些事。
    就像现在。
    「考成法。」
    赵都安盯着纸上,被他写下的这三个字,许多记忆好似决堤一般,涌入脑海。
    历史上,张居正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
    虽说同样也有诸多弊端,但能令万历中兴,一扫颓势,且没遗留下太大的坑。
    哪怕死后,部分新政被废掉,但还有部分,被保留下来。
    纵使改朝换代,都还被新的帝王沿用,其策略的先进性,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是……
    合适。
    与大虞朝当今面临的状况很相似……不过,这也并非巧合,而是某种必然。
    封建王朝的体系下,历朝历代,所要面对的困境,其实都没啥本质变化。
    就像哪怕上辈子,发展的路上,先进者踩过的一些坑,明知道存在,后进者也只能踩上去,别无他法一样。
    赵都安坐在椅子上,身体微微后靠。
    手中的一迭纸很厚,可以当做本子用。
    他乾脆就将厚厚的「本子」斜搭在桌沿上,手中纤细的毛笔,在纸上继续写下新的字句:
    「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悬法于众。」
    「行赏予夺,秉持公道……」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下,不是因为没墨了,而是因为,这不是关键。
    又不是在写策论……没必要开篇点出主题,写什麽总分总,一二三点的结构。
    习惯了。
    赵都安手腕一转,在纸上画了一条分割线,然后回忆着考成法的要点,只摘录最核心的字句。
    「立限考事。」
    「以事责人。」
    恩,这次没错了,赵都安有点牙疼。
    因为他突然想起来,这两句话还是当年备考的时候,在粉笔考公的试卷上刷到的知识点。
    当时只顾得上提分,不求甚解,后来为了进步,去钻营史书,才弄明白相关内容。
    更为在有需要的时候,能随口说出,灵活装逼,更硬生生将许多关键内容背诵了下来,倒不难,也算岗位基本功。
    这会换了一张新纸,又蘸了下墨。
    略一回想,只起了个头,笔下的文字就如涓涓细流,蔓延出来:
    「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
    他的毛笔字算不上好,起码与这帮古代读书人相比,天差地别。
    但胜在工整,不多时,半背半改,就写了两页。
    「呼……我就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初下的功夫,迟早能用上。」赵都安感慨。
    抬起头,发觉屋中的讨论,还在继续。
    「积弊已久,非三两月之功,在下仍坚持原定看法。」
    「我不赞同,依我之见,吏治终归要落在监察二字上。」
    「扩充言官?多命巡行御史下去?可御史终归不可在地方常驻,底下必然糊弄了事,反而劳民伤财。」
    「或可在考核之法上下功夫?」有人提出,「人只能官一时,要时时刻刻,还要靠法。」
    「此言不错,但……如何改?祖制已是完备……」
    七嘴八舌的讨论还在继续,但激烈程度渐趋于缓和。
    说明这些学士,已将自己的看法阐述完毕。
    赵都安发现,女帝和董太师始终没表态,女帝只旁听,似乎不准备开口。
    董太师不时询问几句,大多时候,仍是沉思。
    这会,见暂时达不成共识,也不意外,想了想,道:
    「吏治且放在一旁,关于国库空虚,徭役过重,财政枯竭一题,你等有何谏言?」
    赵都安挑眉,想起方才莫愁说过,大虞朝新政,最主要想解决的,就是财政问题。
    随着董太师开口,空气忽然安静下来。
    众人都没急着说话。
    之前发言较多的,吏部尚书之子王猷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