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交界之地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但不属于暗域),与这两个世界重合在一起。这个空间,这个世界,它是恩基遗失的某个记忆的片段,它是一堵墙,一个边界的哨岗,它阻隔了两个重合在一起的宇宙,让信息无法在它们之间交流,这里是世界的尽头,宇宙的边界,而赫乌索,这个意识体,从另一个宇宙中掉落进来,被困在了这里,无法出去。
    交界之地是一个灰色地带,但也是一个有极小概率可以通过漏洞突破的墙体,“影子恩基”用这一道高墙阻止恩基越过这两个世界的边界,偷渡到另一边去干预在他世界里那些正在参与‘解谜游戏’的众生。“影子恩基”知道,如果这道墙体就这样清晰的摆在恩基的面前,是无法阻挡恩基使用蛮力进入的,因此“影子恩基”很聪明地让恩基连这道墙都看不到,那么恩基就永远不会知道他应该去寻找什么,更不会知道那另一个宇宙——‘彼岸’究竟在什么地方;于是,“影子恩基”复制出了这第三个世界,一个数据量很小的空间,把它夹在这两个本就重合的平行世界之间,它作为一道屏障,一个隐形的护卫,时刻警戒着企图探寻、越过另一个世界的意识体。
    “彼岸世界”中一个普通人——赫乌索的意识体,在极小的概率之下掉入了交界之地,无法再离开;但他只是进来了,在那个宇宙中的某个世界里,他依旧过着正常的生活,他看不到自己进入了这个交界之地,是因为他没有权限看到。这是一次错误,是本不应该发生的事,一个漏洞,一个极低概率的事件,但放在漫漫的时间长河,数以万亿可能性的世界之中,它的发生又好像是必然的。那一次轻触,一次碰撞,甚至在它发生以后,整个系统迅速予以了纠错,但,由它产生的涟漪,也足以改变一切了。
    赫乌索的魂魄出现在旷野的深处,孤独的漂游在那里,他的外貌是一个男性,身材清减枯瘠,面容憔悴忧虑,他的目光空洞无神,好像并没有在看周围的环境,就那样毫无目的地四处飘荡。他是这里的游魂,但却不自知,他好像没有长眼睛,是因为他没有在‘看’什么,只是在这里茫然地游荡。
    来自“彼岸世界”的意识体,因为掉在了两个世界中间的缝隙之中,因而投射到了“此岸世界”之中,这是在难以估量的时间里,自然发生的唯一的一次。正是这个微小的漏洞,让在“此岸”中的南纳(欣)在无数世界的可能性中,发现里一次例外,在那次世界之中,在那次普通的新年祭上,他遇到了赫乌索的投影。这此改变一切历史的事件将记载下面。
    经文注解:
    Euxinos,黑海(EuxineSea)的希腊语的罗马化是EúxinosPóndos,这里指的是东欧大草原或黑海-里海大草原
    Bulgak,即伏尔加河,来源于古突厥语中的bulgak“泉”
    Aral,即乌拉尔山,源于突厥语的“aral”,字面意思是岛屿
    Pairika,阿维斯陀语精灵名,早期波斯神话被认为是美丽但邪恶的女人,逐渐变得不那么邪恶甚至美好,到伊斯兰时期成为类似的天堂女神的象征
    SleepingLand,即西伯利亚,源于鞑靼语中的“沉睡之地”(Sibir)
    Dyēus,或者拼写为dyēws,被认为是在史前原始印欧民族社会宗教传统信仰中的一尊主要神灵(众神之王)
    Divinetwins,神圣的双胞胎,是一对孪生兄弟,几乎遍布每个印欧万神殿,他们的名字通常意味着“马”,*héwos,尽管这些名字并不总是同源的
    Indra,梵语为,又名帝释天(akra),印度教神明,吠陀经籍所载众神之首
    Mitras,原始印度-伊朗语主格形式为*mitras,是一个古老的印度-伊朗神祇。这一神祇原是雅利安人万神殿里共有的崇拜物件,在伊朗-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安人分化之后,开始向着不同特征发展
    Varna(梵语:,罗马化:Vara),其内涵主要见于《摩奴法典》与《瞿昙法经》等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在该制度中主要指四种不同的阶层,经典中根据一些原则区分四种阶层,并明确规范彼此的义务与权利
    Varuna,梵语:,Varua,又译婆罗那,古印度神明,于吠陀时期就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规与阴间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记载最突出的阿修罗神,阿底提耶众神之首
    Mitra,天城体:,IAST:Mitrá,是古印度文化中的神祇,其能力随时代而变化。在米坦尼(Mitanni)铭文中,密多罗被称为条约的保护者之一。作为tá(真相与秩序)的主要守护人
    Bhaga,梵文中意为“神”或“守护神”,亦具有“财富”及“繁荣”之意。这个词的同根见于古波斯语,即baga,都是“神”的意思,还有说法是斯拉夫语的神的名词──бог(西里尔字母)及英语的god亦源于跋伽,吠陀时代的跋伽是阿底提耶众神之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