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遗诏可改邪?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政的权力。
    王曾带头反对,其目的也不是反对丁谓,而是要限制刘娥之后的权力。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站在刘娥的立场上,她应该是支持丁谓,而反对王曾的。
    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王曾反对将杨淑妃尊为皇太妃,本质上和权字争论一样,是因为在已经有一个太后干政的情况下,不希望再冒出来一个太妃继续干政。
    丁谓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王曾之前反对他而报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娥和杨淑妃关系素来很好。
    他这么做,是在顺着刘娥的意。
    就此而言的话,这件事情上,刘娥应该还是支持丁谓,而反对王曾的……
    确定了刘娥的态度,那么接下来,就是赵祯自己,该如何表态的问题。
    原本这不算什么难事,所谓人的名树的影。
    赵祯既然知道历史上刘娥的手腕,那么,顺着她的话风说,才是明智的选择。
    而且,虽然穿越(姑且算是)的这段时间不长,可发生的事情,已经足够颠覆他的很多观念了。
    之前他一直听到的说法是,宋朝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代。
    但是真的身临其境后,赵祯的感觉却恰恰相反。
    且不说刘娥的作为,单说外头那些宰执大臣。
    他们在已经听到了赵恒遗命的情况下,仍然在拟诏的时候,堂而皇之的讨论和修改其中的关键细节。
    丁谓和王曾关于权字以及皇太妃的争执,虽然立场不同,可共同点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作为宰执大臣,他们是有权力对遗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的。
    在赵祯对古代的认知当中,这种行为已经可以被称之为矫诏,是够得上被拉出去一刀砍了的程度的。
    然而,事实却是,不管是这些宰执大臣自己,还是听到这个消息的刘娥,都并没有大惊小怪。
    好似这真的是一件无比正常的事情一样。
    这和赵祯一直以为的,唐宋皇帝至高无上的概念简直完全不同。
    说回到眼下,如今的赵祯虽然是太子,但是因为他年纪尚幼,所以压根没有自己的班底。
    自从两年前赵恒病重后,朝政几乎全被刘娥掌控。
    宰执大臣当中,有大半都是她的亲信,剩下的也都是些中立之人。
    这一次王曾之所以据理力争,并非是在替赵祯争取,更多的只怕是出于宰执的职责,为朝廷考虑。
    对方手段过人,自己权力不够,又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违逆刘娥的意思,显然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
    但是……
    就在赵祯打算开口顺着刘娥的时候,他的脑中,却突然闪过了之前在殿外时的一幕。
    当时,刘娥带着他,对一众宰执大臣宣制,原本赵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但是,听了刚刚雷允恭对外间争执的描述,他却隐隐有了明悟。
    刘娥之所以要亲自带着他一同出殿宣制,听制之后,王曾等人又突然看向他,短暂犹豫之后,才俯首领命,这并非是毫无来由的。
    说白了,这些宰执大臣,并没有亲耳听到赵恒临死前的嘱咐。
    所以,刘娥的转述到底是真是假,有几分真几分假,势必要稍稍打个问号。
    但赵祯在场,就不一样了。
    他身为太子,理应是继位之君,最大作为既得利益者,又和刘娥一同在殿中见证了一切。
    拉上他,实际上就是刘娥在强调自己所传遗制的真实性。
    当时王曾等人突然看向他,也是在确认这一点。
    只不过,那个时候赵祯的脑子混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想来,却慢慢品出了背后的脉络。
    这也是现在赵祯为难之处。
    有了先前的那一幕,再看现在,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
    一旦赵祯开口顺应刘娥,那么,刘娥便可以故技重施,顺势而为,借嗣君的名义,命一众宰执大臣,将遗制朝着向她有利的方向进行修改呢?
    可要说是反对的话……
    以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宰执大臣的权力比他之前认为的远远要大的。
    别说如今赵祯只是个嗣君,就算他真的成了官家,也并非他说什么,这些宰执大臣就听什么。
    现在的局面是,对于刘娥来说,她之所以要借助赵祯的口,是因为刘娥本身就处于强势地位,宰执大臣中有不少是她的人。
    所以,她缺的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如果此时赵祯开口顺应的话,那么,丁谓等人便可顺水推舟压制王曾。
    当然,并不代表赵祯的话,实质上有什么份量。
    因为哪怕他提出反对的意见,大概率和这些宰执大臣自行博弈出的结果没有区别,只会平白得罪刘娥。
    赞成刘娥,会让局面变坏,不赞成的话,局面维持原状,但却会惹刘娥不悦,如何选择,着实是让赵祯有些拿捏不定。
    “怎么?太子没听到我的话吗?”
    刘娥略显不满的声音响起,让赵祯顿时醒过神来。
    心中再次短暂的权衡之后,他咬了咬牙,微微躬身,开口道。
    “回大娘娘,臣以为,权字不可去,小娘娘也宜尊为皇太妃。”
    依宋制,太子在皇后面前,皇帝在太后面前,都应自称为臣。
    又因为自幼时起,就是刘娥和杨淑妃一起照顾赵祯,所以,他一般称刘娥为大娘娘,称杨淑妃为小娘娘。
    虽然说已经下了决断,但是,话说完了之后,赵祯还是有些紧张,偷偷的打量着刘娥的神色。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面对他这番话,刘娥却并没有生气,而是目光一闪,继续问道。
    “为何?”
    于是,赵祯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
    “爹爹遗制如此,一字不宜擅自更动,否则,必引天下物议……”
    说完之后,赵祯便低下了头,心中七上八下的。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到底能否切合刘娥的心意。
    然而,也正因如此,他没有看到,刘娥听了他的话之后,先是微微一怔。
    旋即,她的脸色便变得有些复杂,掺杂着一丝欣慰,也带着些许的无奈。
    殿中变得安静下来,让赵祯越发的感到有些不安。
    就在他忍不住想抬头悄悄打量一下刘娥的神色的时候,却忽然听到一声叹息。
    随后,他便感觉到,一只手落在他的肩膀上。
    抬起头才发现,不知何时,刘娥已经从座上站了起来,似笑非笑的看着他,道。
    “好一句……一字不宜擅自更动!”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