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成都风色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桩事情需要做。
    孟获虽说不好读书,但他头脑灵活,素有急智,他转念一想,脱口而出:“吕兄岂不闻叔孙通乎,昔日叔孙通投效高皇帝,不进儒生,而是引荐好勇善斗之士,追随叔孙通的儒生皆生怨言,而叔孙通解之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今天下大乱,宇内纷争不休,是读书之时乎,当此之时,学而无用,不得济事,当今之世,骑马击剑方为第一要务。”
    先是幼童爨玉念道着论语上的文字,并摇头晃脑的背诵了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因此,不多时董扶就到了州牧府,跨过门槛,走入了府内。
    立于廊下交谈一番后,董和告辞而去,董扶则继续前行,向着议事厅走去。
    “别念了,别念了……”私塾里小霸王孟获听到爨玉继续读书的声音,他连连发声,意图阻止爨玉继续读书。
    可吕乂若是只单单天性聪慧,没有什么后台,孟获自然是敢揍上一顿吕乂,可吕乂的身份贵重,乃是益州牧刘璋收在州牧府中的养子,不是他这个南中子能折辱殴打的,这点孟获还是分的出轻重的。
    孟获一通搅扰,爨玉失了读书的兴致,他搬出了老师董扶,打算用老师压服孟获:“先生让我们通读论语,且不日就要检查,孟兄是还想像上次一样,支支吾吾,不能发一言吗?”
    好学的爨玉闻言,顿时面色有些不虞,但当他斜眼瞧了一下发言的同席,他收起了脸上的不快,继续安然的读起书来。
    “董公。”成都令董和在廊下碰到了董扶,他拱手施礼,向着董扶这位益州大儒执弟子礼。
    私塾的其他童子纷纷放下手中的竹简,斜着眼观察起孟获和爨玉的争论,一副看戏的表情,当然也不乏有人看不惯孟获的作为,出言为爨玉说话。
    董扶的宅邸离着州牧府极近,这是刘璋给他宽待,避免董扶前往州牧府的路途过远,劳累到了董扶这位长者。
    “是幼宰啊。”董扶面露和洽的笑意,他对董和这位同姓的后进很是看重,一则董和清廉俭约的性情很是对他的脾性,以往蜀地富裕丰实,民风奢侈,在董和带头节俭,制定规则,蜀地的风气有所改善,二则董和的治才他非常欣赏,在董和的治理下,成都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称得上是大治。
    王商露出温和的笑面,他辩解道:“千金难买老来瘦,清瘦些倒也好些,若是身材肥硕,倒是不美。”
    “哼。”一通大言后,孟获自觉逻辑和洽,对答上优,当是辨倒了吕乂。
    近前扶董扶入座后,王商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但见他面前的案几上,案牍文书堆的小山一般高,若不是董扶身材高大,要是矮上一个个头的话,就只能瞧见王商头顶的幅巾,而看不到王商的脸了。
    “上次所言明公遣吴懿进军武都,不知战事眼下如何了。”董扶开口问道。
    作为益州大儒、谶纬大家,董扶在益土名号十分响亮,灵帝时,就有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征,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董扶皆称疾不就,而是还家讲授,想入董扶门下的弟子自远而至,在董扶面前,益州牧刘璋都是执弟子礼,一众私塾里的童子自是不敢显露出无礼的地方。
    董扶拄着鸠杖走进屋内,鹤发童颜的他抚着长须说道:“但就算是作将军,也还需读书习文,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此时从私塾所在的屋外传来一声空明的话,惹得屋内童子纷纷坐定,看着面前的竹简,吕乂、孟获亦是放弃了争辩,无他,声音的主人是他们的先生董扶。
    “你……”见到吕乂非议自家热爱的行为,孟获顿然动怒,但他却是不敢对着吕乂动手,这里是因为吕乂的身份。
    能成为益州大儒董扶的弟子,私塾里的童子要么非富即贵,就如孟获、爨玉,出身于南中豪族,要么是天性聪慧过人,少时就有惊人的举止,就如孟获面前的吕乂,在数算上称得上天赋惊人。
    王商面露微笑:“武都郡不过是些羌氐为祸,没有什么大的贼寇,眼下武都已是拿下了,如今明公因利便之,以吴懿为武都太守,坐镇武都。”
    这句话不和谐的话,打破了私塾中的众人努力求学的氛围,致使私塾内为之一静。
    “各花各开入各眼,这作博士或是作将军,不过是趣志不同,无有高下……”
    “自明公征讨米贼张鲁以来,事务繁杂,案牍如山,文表你是日见消瘦。”董扶见着王商略显清瘦的脸蛋,他直叹了一声。
    说起来,其实董扶连隔上几日到州牧府点卯也是大可不必,毕竟他身为益州大儒,名重益土,年岁又长,就算不到州牧府坐坐,也没人能说他什么,敢说他什么。
    “闲来无事,四处走走,活动活动一下筋骨。”董扶踏入议事厅,在王商上前搀扶下入了座。
    董扶虽是身为治中,但并不需要每日到州牧府点卯,只是隔上几日到州牧府坐坐便是,一则他的年岁大了,经不起案牍之劳,若是每日俯首案牍之间,只怕他已是早早的入土了,二则他的主业其实是教授后进,引荐贤士,案牍文书什么的,非是他需要处理的。
    “董公说的是,商牢记在心。”王商谦和的接受下了董扶的说教。
    董扶摇了摇头,他反驳道:“清瘦些是好些,可太过瘦削,却不是一桩好事,文表你身为益州长史,得明公重用,信而赖之,坐镇成都,供给军需,还需保重有用之身,努力加餐饭,方能多为明公效力。”
    议事厅内,益州长史王商见到董扶到来,他立即放下了手中笔,站起身来向董扶致敬,并调笑了一句。
    “久不见董公,何以今日有雅兴来点卯。”
    “自去岁明公出任益州以来,兴兵征讨,无有不可,且兵旅时兴,而民不知疲乏……有如此的明公,真乃我益土之福。”董扶感触万千,他身为广汉绵竹人,唯念乡土安平,不经兵灾。
    “有如此的明公,确是我益土之福。”王商微笑着应和道,去岁年初时刘焉病逝,留下叔子刘瑁和季子刘璋,而当时他会同司马赵韪一起推举刘璋出任益州牧,没有立身为第三子的刘瑁,而是立了作为第四子的刘璋,是念着刘璋文弱,不会如刘焉一般在益土杀戮过重,以刑杀立威。
    只是到了如今的时节,看到了刘璋出任益州牧后的所作所为,他同董扶一样,很是庆幸有刘璋这样的君主,很是庆幸他推举了当时顶着文弱名号的刘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