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大明竟是穷死的?!【求追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百姓活不下去了,陛下当知道他们会干什么的。所以,在万历末年便有些百姓揭竿而起,不到十年,于崇祯皇帝即位后,农民起义便达到了高峰。”
    听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打断刘宽的话,问:“你说咱大明后来有两万万人口?”
    朱标也忍不住问,“何为小冰期?为何会天灾连年?”
    刘宽有点无奈地道,“陛下,殿下,听我说完再问可好?”
    “行,你接着说。”朱元璋按捺住了立马解除疑惑的想法。
    刘宽绝对再精简语言,免得被老朱、小朱留在这奉天殿讲一天的历史。
    他道:“崇祯登基数年,因各种缘由,农民起义不仅没被扑灭,反而愈演愈烈。”
    “当时,东北又有后金为患——当然,后金并非如农民军般活不下去才造反,而是窥见大明虚弱,生出了不臣之心,在万历末年就反了。”
    “再加上西南一直有土司作乱及边患,所以在大明最后二十年,实际要面对西南、东北以及平定内部农民起义三场战争。”
    “这三场战争中即便是最终被平掉的西南土司之乱,前后也耗时十年之久,靡费钱粮无数。”
    “至于镇压义军、应对后金,更是成为了大明财政的无底洞,每年都要花费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两银子。”
    “偏偏士绅地主借着陛下以及后面几位大明皇帝在明初留下的政策漏洞,偷漏税赋。”
    “更有甚者勾结地方官吏,将税赋转移到平民百姓身上,乃至直接不缴税。”
    “到了崇祯朝后期,朝廷收不上税赋,不仅军饷欠发,便是官吏的薪俸都发不起,屡屡拖欠。”
    “如此情况下,官吏、将士又有多少还愿意为大明尽忠乃至卖命?”
    “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崇祯十七年农民军将要攻打京师时,崇祯皇帝无钱发饷、鼓励士卒,逼不得已便向勋贵及文武百官借钱,最终只借到了十几万两银子。”
    “当时京营本就是不堪战的废物军队,又钱粮不足,还恰逢京师瘟疫横行,哪怕城墙高深,也守不住,三日不到便被农民军攻破了。”
    说到这里,刘宽顿了顿。
    “其实此前十几年间,明军在面对农民军时,一直都是碾压;即便面临军事强大的后金,也能在小规模战事中多次获胜。”
    “然而,因为钱粮不足,精锐明军不断被消耗却得不到补充,能用之兵越来越少。”
    “同时,明军与后金军队的装备差距、兵员素质也越来越大,就越发地无法战胜后金军队。”
    “再后来,因为朝廷发不出军饷,大明将士开始或主动、或被迫地加入农民军,让农民军越发的壮大。”
    “此消彼长之下,大明便连农民军也镇压不下去了,这才被其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农民军攻破京师,亡了国。”
    “最后,不论是投了农民军的明军,还是后来投了清国的明军,都变得比以前更能打仗。”
    “也因此,后世人评价明军时,又参照昔日评价女真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语,得出这么一句话——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所以,后世人才认为,大明之亡虽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财政出了问题。”
    “若崇祯在位时,钱粮供应能始终保证充足,大明也需还能再坚持二三十年也说不定。”
    刘宽说完了,感觉口干,很想喝口水。
    他背包里倒是有饮料,可惜不好拿出来喝。
    朱元璋、朱标父子一时无言。
    他们一则在消化刘宽这番话中透露的种种信息,二则是分辨其中真伪,或者说是否合理。
    两人一个是开国皇帝,一个是被培养多年的太子,自是知道,不能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倒不是说两人认为刘宽会骗他们。
    而是他们清楚,刘宽所代表的后世人未必能清楚六百年前的种种事情真相,对大明灭亡之因的品评也就未必完全正确。
    当然,即便其中有所错漏,对于他们治理此时的大明依旧有很大参考意义。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