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儒生见夷王,法兰西援兵【求追订】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过了好一会儿,胡安才回过神来,不再思考那些关于大明帝国的问题。
    他道:“就算晋国上面还有个强大的大明帝国又怎么样?大明毕竟在遥远的东方,难不成还能派出军队来征讨阿拉贡?”
    外交大臣道,“陛下,既然那个晋王能从东方远渡大洋取代马木留克王国的统治,为什么大明就不能派军队过来呢?”
    胡安呼吸一滞。
    因为外交大臣说的很有道理。
    但他很快就道:“那我们也不能答应让那什么儒士来传教——顶多允许他们来阿拉贡游学,建立教堂、传播儒教是绝不可能的。”
    “我和我的子民都是主虔诚的信徒,绝不可能背叛主!”
    外交大臣问,“那另外五条是否能答应?”
    胡安皱眉道:“第一条也不行——我们至多给与条约中一半的赔偿,另外,他们必须释放战事中俘虏的我国领主、骑士。”
    “去吧,再派使团去晋国与他们谈判,争取在晋国与哈夫斯的战争结束前,谈出一个我们能接受的结果来。”
    “是。”外交大臣说着就准备退下去,随后忽然想到什么,又道:“对了陛下,那晋王听说您热衷吟诵诗歌,便送了三本诗歌作为礼物。”
    “哦?”胡安听了微愣,随即就责怪道:“为什么不早说?那三本诗歌呢?”
    外交大臣道:“陛下,因为那是来自大明的诗歌,并非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中的任何一种,所以晋王还贴心地派来一位懂得拉丁语和阿拉伯语的译者,诗歌也暂由他保管。”
    胡安道,“那还不快让那位译者带着诗歌进来!”
    “是。”
    外交大臣退了出去,不多时王室侍从就带着一名黑发黑眼睛黄皮肤着装迥异于周围人的青年走了进来。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看着周围一个个金发碧眼的夷人,深吸了口气,行揖礼以拉丁语道:“译者金幼孜参见阿拉贡国王陛下。”
    胡安审视了金幼孜一番,只觉得这个东方的译者倒是有点诗人的气质。
    他随即直接用拉丁语问,“你带来的诗歌呢?快给我看看。”
    ‘蛮夷果然粗鲁无礼。’
    金幼孜心里如此吐槽一句,还是将带来的三本书交了上去。
    胡安接过来一看,发现上面都是一个个奇怪的方块字,既非拉丁文、也非阿拉伯文,他根本看不懂,不禁有些失望。
    随即便道:“东方译者金,你能用拉丁语将这三本诗歌集读给我听吗?”
    金幼孜道:“当然可以。”
    金幼孜这次冒险来阿拉贡,就是因为听闻阿拉贡国王胡安喜爱诗歌,想以诗歌为突破点,走上层路线,尝试在阿拉贡传播儒学。
    说起来,金幼孜走这一步也是不得已为之。
    他家世代以耕读传家,他更是自幼随名儒学习《春秋》等儒家经典,在加上在儒学方面有天赋,七八岁时便有了神童之名。
    十岁便得以进入县学为庠生,更与同县神童练子宁为同学。
    没几年,朝廷恢复科举,金幼孜本以为是大好事,准备一展才华,踏入仕途,恢复先辈荣耀、门楣荣光。
    哪曾想科举内容竟增加了数学,并削弱了儒学分量——他当时心态有些问题,竟连续两次不中,而科举中数学、自然科学的分量却越来越重。
    第三次乡试不中后,长辈建议他去学校读书,但他当时年纪已长,又气不过科举内容越来越偏向数学、自然科学,学校教学内容同样如此,便赌气不愿意去。
    然后蹉跎数年,便有些泯然众人矣了。
    后来他听说了黄子澄等儒生随藩王到海外传播儒学并踏入仕途的事迹,遂萌发效仿之心。
    结果到京师一番闯荡,最终只得以进入晋王幕府,还是幕府最低级的行走。
    来到海外,金幼孜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所长了,结果发现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他以儒家学问治理地方反倒不如那些以军法治理地方的中低级将官。
    后来得知晋王有派人到周边国家传播儒学并顺带打探情报的想法,他便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苦学拉丁语、拉阿伯语。
    如今以译者的身份进入阿拉贡,向其国王传授诗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若我能教化这阿拉贡国王接受儒学,乃至以儒学治国,必将名留青史!’
    金幼孜心中激动地想。
    随即便用琢磨好的拉丁语吟诵起第一本诗集——《诗经》。
    结果“国风”部分的第一首《关雎》才读了一半,金幼孜便注意到胡安紧皱眉头,露出不赖的神色。
    等他吟诵完《关雎》,胡安用失望之极的语气道:“这就是瓷器之国的诗歌?怎么听着一点都不优美?”
    好在金幼孜对此有一定心理准备,并没有慌乱,解释道:“国王陛下,因为拉丁语跟汉语差异很大,所以很难将汉语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