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大明电话,刘宽请辞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天工院这边设立电话的研究项目已经十好几年了。
    其实电话的技术并不算难,只不过为了通话效果,其中涉及到了一些材料问题,才让项目拖这么久。
    当然,在这十几年中,相关研究所并非毫无成果——至少是突破了几项材料技术。
    此时听朱雄英询问,刘宽回想了下相关情况,便道:“回陛下,不出意外,这两年应该就能研制可投入实用的有线电话了。”
    “好!”朱雄英听了高兴,“那老师便让相关研究人员多多努力,一旦有了成果,朕必不吝赏赐!”
    “是。”
    离开皇宫后,刘宽回到了天工院,处理了几份公文后,却是端着茶杯发起呆来。
    他在想一件事。
    来大明三十多年了,他一直勤勤恳恳的工作,如今眼看着都要六十岁了。
    虽然说,在后世男子工作到六十五岁才退休,但他觉得在大明,自己没必要拖到那时候。
    或许别的官员会贪恋权位,在高位上一直待到干不动或者皇帝暗示退休,才想着退休。
    可刘宽的地位、财富与如今的官位关系并不算大——即便没了天工院院正、军机大臣、工部尚书的官位官衔,他也还是宁国公,是洪武大帝的女婿、文隆皇帝的妹夫、永乐皇帝的老师。
    另外,如今天工院摊子虽然铺得很大,但在他主持二三十年的情况下,各种规章制度早就相当完善了,也培养了不少人才。
    他可以肯定,就算没有他,大明天工院及以其为核心的科技、工业体系也能顺利发展下去。
    至于朝廷上,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见识与能力,真未必比得上大明过去二三十年培养出的大臣们,顶多是比这些人见识多些而已。
    ‘或许,真是时候退休养老了。’
    ‘只是,该怎么让朱雄英相信我是真的想退休养老呢?’
    ‘又怎么让他放人?’
    刘宽喝着茶,慢慢琢磨起来。
    ···
    ···
    一转眼,到了永乐九年(1414年)三月。
    刘宽拿着一封写好的奏章,满脸喜色的来到奉先殿外。
    待宦官通禀后,他进入殿内,行礼道:“参见陛下!”
    “平身。”朱雄英打量着刘宽,笑道:“看老师满脸喜色,又主动来见,莫非是有什么喜事?”
    刘宽:“陛下,臣确有喜事禀报——有线电话研究成功了!”
    朱雄英听了激动地站起来,问:“可是真的?”
    “臣怎敢欺骗陛下。”说着,递出手里的奏章,“这是电话研究所大使所写的奏章,另外,电话实验准备都做好了,陛下随时可以视察。”
    朱雄英先拿了奏章,快速阅览了一遍。
    这种研究人员的奏章有那么点“技术论文”的味道,当然,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叙述研究的不易及请功为主。
    看完,朱雄英便道:“既然实验准备都做好了,那就让他们实验,朕要亲自试一试这电话的通话效果!”
    朱雄英虽然见识过刘宽的手机,也看过很多影视、视频中后世人用手机、电话的场景,可对大明第一部电话的使用依旧充满期待。
    在朱雄英下令后,相关官吏、研究人员立马动起来。
    因为皇城早就通了电,甚至电线都换过好几次了,如今已是大明最好品质及技术构建的线路。所以,用于实验的两部电话安装起来也相当方便。
    哪怕为了实验一次成功,多检查了几次,依旧是在两个小时后就在内阁所在的“午门楼”及奉先殿内各安装了一部电话。
    朱雄英看着眼前与后世电影中一些电话相近的“机器”颇为激动,问:“老师,这电话怎么用?”
    刘宽笑道:“如今这电话只有两部,所以也无需摇号,拿起就能通话。或者,陛下等午门楼那边的一部电话发起通话也行。”
    刘宽才说完,电话就“铃”的响起来。
    朱雄英倒是不用选择了,直接拿起了话筒,便听见里面传出一个声音,“臣是蹇义,陛下可能听到臣在说话?”
    朱雄英吸了口气,貌似镇定地道:“蹇卿,朕听得到。”
    另一边,已经是吏部尚书兼内阁大臣的蹇义则颇为激动地道:“陛下,这电话实在太神奇了,午门楼与奉先殿相隔数里,臣听陛下之声竟如在耳边!”
    朱雄英笑道,“科技本就如此神奇,蹇卿又何必意外?好,现在蹇卿挂掉电话,让朕发起通话试一试。”
    “是。”
    朱雄英听见那边没了声音,便在刘宽的指导下,放下话筒,重新拿了起来。
    很快,那边就又传来蹇义的声音,“陛下,臣听到铃声了。”
    朱雄英笑着点头,“好,很好——暂且这样吧,朕还有事要跟宁国公讲。”
    “是。”
    待电话挂断后,朱雄英深吸了口气,问:“老师,这一部电话机成本如何?”
    刘宽道:“电话机既然已经研制出来了,只要批量生产,成本并不算高,估计能降低到百贯以下一部的程度,甚至降低到五六十贯一部都有可能。”
    “不过,将来搭建电话网络及通话中转机构,却是所需要花费不少钱财和人力的。”
    “当然,如今大明连州府一级的城市都只通电了一部份,而电话又是建立在通电基础上的,想要推广开来只怕需要很久。”
    朱雄英听得点头,随即还是高兴地道:“如今无线电报也才开放民用两三年,我又怎么会想着让电话推广普及?”
    “不过,按老师所讲,给各行省、州府衙门先安装上却是没问题的——这电话通话可是比无线电报方便了不少。”
    刘宽微笑道:“是方便不少,另外,电话的出现应该也能促进地方加快电网建设,早日通电。”
    “正是如此。”
    随后,刘宽与朱雄英又就电话及大明电网建设聊了会儿,他便拿出了另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奏章。
    朱雄英接过去翻开看了几眼,顿时神色变了,讶然道:“老师为何要致仕?莫非对朝中近来之事有什么不满?”
    刘宽坦然看着朱雄英,道:“陛下,臣对朝中之事并无任何不满,只不过臣自来大明便在朝中为官,如今已有三十三载。”
    “算一算,臣如今也已六十岁了——这些年,除了逢年过节的一些休沐日,基本没怎么休息。”
    “如今天工院制度完善,大明科技、工业发展也欣欣向荣,朝中更是有诸多良臣、能吏辅佐陛下,臣没有任何担心的。”
    “所以,臣想趁着如今身体还行,致仕养老——可以带着家人到大明各地游玩,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还请陛下成全。”
    朱雄英听完,捏着奏章,看着刘宽一时不语。
    刘宽则耐心地等着。
    两人终究是多年师生,彼此足够了解,情感也非同一般。
    因此,朱雄英见刘宽神情不似作伪,思量了几分钟,便问:“老师若是致仕,那这天工院院正谁来担任合适?”(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