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整治孔府,天下人心!(二)【求追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原来成纪的这份秘奏上讲述了一件关于孔氏血脉的秘辛。
    一百多年前,忽必烈入主中原,最初是看不起投靠金国的“北孔”衍圣公的,便下令征召衢州的南孔孔洙为衍圣公,但孔洙拒绝了征召。
    于是忽必烈又重新封北孔嫡脉为衍圣公。
    后来到了元朝中期,北孔因为内部争夺衍圣公名头互相戕害,以至于嫡脉绝嗣(没了男丁)。
    按理讲,当时本该从北孔支脉挑选子弟继承嫡脉香火,进而继承衍圣公的爵位。
    但当时元室却来了个骚操作,便是命一蒙古贵族少年改姓孔,入主曲阜给孔府嫡脉承续香火。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如今的北孔嫡脉便都是蒙古人之后——倒不是说大明容不得蒙古人,而是孔氏本就是一个讲究血脉纯正的古老世家,历朝历代封孔氏嫡脉为衍圣公,也是因为他们拥有孔子血脉。
    可若是北孔嫡脉如今不仅不是汉人,甚至都没有一点孔子血脉,那朝廷封所谓的“北孔嫡脉”为衍圣公岂不是个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看完后,朱元璋便肃容问:“此事可查到了实证?”
    成纪道,“这是七八十年前的事,当时了解此事的人都已死绝了,如今这秘辛还是末将等审讯孔府那些家生子时问出来的。”
    “末将等又遍寻孔府内的各种文卷、书信,都未曾找到任何实证。”
    “倒是得知,元室曾挑选蒙古贵女嫁入北孔。也即是说,如今北孔嫡脉的血脉中至少流着一半们蒙古人的血。”
    朱元璋沉吟着道,“孔氏嫡脉拥有蒙古人的血脉并不能说明什么——历朝历代为招揽孔氏,多有嫁宗室女与孔氏的举动,元室也不过是依例为之。”
    “对于孔氏嫡脉来讲,是否拥有孔子血脉,才是最主要的。”
    朱元璋作为一个统治天下二十多年的皇帝,视角、见识皆与寻常人不同。
    他知道,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汉人与羌、胡等少数民族血脉多有融合。等到元末,便是南方汉人血脉之中,也有不少混入了游牧民族的血脉。
    而如今大明拥有天下,治下百姓虽以汉人为主,却也有蒙古人、女真人、苗人、彝人、藏人等少数族裔。
    所以,大明朝廷不可能拿孔氏曾在元朝时与蒙古人联姻之事来完全否定北孔嫡脉的孔子血脉。
    除非能找到成纪所奏蒙古人直接替代孔氏嫡脉的实证。
    事实上,根据朱元璋所查到的北孔相关信息,早在唐末五代之时,孔氏血脉就有可能出了问题,也即是“孔末之乱”。
    当时孔府中有一批原本外姓的人因被皇室赏赐给孔氏为奴仆,被改姓为孔氏,为与真实的孔氏相区分,被称为“外孔”。
    这些外孔之人生生世世都是孔府奴仆,不得翻身。
    后来一个叫做孔末的奴仆因对孔府心怀怨恨,便趁着乱世,勾结了一伙匪军,杀入曲阜,屠尽孔氏嫡脉、近支,以外孔身份入主孔府,霸占了孔氏家产,还自称孔子嫡系子孙。
    据说当时惟有一个尚在襁褓中名叫“孔仁玉”的孩子,因被乳母带回了家中,逃过一劫,后在官府的帮助下夺回孔府,恢复了孔府嫡脉正统。
    但也有人说,“孔仁玉”其实也并非真正的孔家人,而是那乳母的亲生儿子···此事若是真,那么不论是如今的北孔还是南孔,便都不是孔子之后。
    不过,这事就跟成纪所禀奏的蒙古人入主孔氏嫡脉秘辛一般,并无实证,只是人们的猜测、流言···
    朱元璋回过神来,见成纪还在面前站着,便道:“北孔血脉之事锦衣卫可以继续追查,但要尽量保密,也不必耗费太过人力。”
    “能查到什么实证固然好,查不到也没什么——你可明白了?”
    成纪虽然不懂朱元璋为何不甚重视此事,但还是应道:“末将明白!”
    待成纪离开后,朱元璋来到了随行电报组所在的房间,准备发报跟朱标交流下关于如何整治孔府。
    虽然目前孔府的案子还未查清,但孔讷的衍圣公肯定是当不了了,甚至孔讷这一脉都必然被废除嫡脉名头。
    至于将衍圣公从北孔转到南孔去,朱元璋得看大明朝廷是否需要——事实上,当年他建立大明时,便对北孔多有鄙夷,而敬重南孔之气节。
    但他还是将衍圣公的名头封给了北孔。
    原因很简单,他做出这个决定是以大明开国皇帝的身份,而非一个普通人。
    在当时而言,南孔虽然有气节,血脉也更加纯粹,但因为随宋室南渡,后来在元朝时也并非衍圣公,甚至处于半隐居的状态,在儒林乃至整个天下影响力远不如留在曲阜的北孔。
    此外,当时北方土地沦落胡尘数百年,他想要尽快收拢北方汉人之心,就必须利用北孔的号召力——当时北孔在北方儒林及金、元两个朝代官宦之家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这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