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明末的北孔与清末的北孔【求追订】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刘宽惊讶,随即劝道:“那怪雾终究不可测,兴许会有危险,太上陛下何必随臣一起冒险?”
    朱元璋:“标儿随你一起遇到怪雾那么多次,都不曾有危险,怎么到咱这儿就会遇到危险?若真的遇到危险,也是老天安排,咱不会怪你。”
    刘宽又道,“陛下,那怪雾未必就会出现,而且根据过去十几年怪雾出现的规律,每次出现的间隔越来越长,兴许近几年内都不会再次出现。”
    朱元璋道,“那就当咱随你一起到跨江大桥上散心了。”
    见劝不动朱元璋,刘宽只好道:“那太上陛下还请在当日起早些,为以防万一,臣七点半之前便要赶到大桥上等待。”
    “放心,咱一向起得很早。”
    说完,朱元璋便起身准备离开。
    临出门前,他又道:“你这张座椅不错,回头让人打造两张,给咱和标儿各送来一张。”
    刘宽忍不住道:“太上陛下,这椅子民间有卖的。”
    虽然大明的家具古色古香,自有一番审美,但在实用性、舒适性方面确实比不上后世的一些家具,因此刘宽时常会让工匠做一些家具给自家用。
    苏采薇了解此事后,便投资了几位木匠,开办了一座家具厂。
    刘宽的“办公椅”算是该家具厂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相对昂贵的家具。
    朱元璋听了略微惊讶,“民间有卖的?咱怎么没见到过?不管了,你就是买,也要送咱和标儿各一张。”
    刘宽本就没有拒绝的想法,当即应了下来。
    又过一日,到了八月初一。
    这日朝会之后,刘宽尚未离开,便被宦官通知,留下来议事。
    刘宽后进入奉先殿,发现除了朱标、朱雄英外,朱元璋也在——这令他颇有点意外,据他所知,朱元璋退位后可是尽量不参与处理国事的。
    除非那件事朱元璋相当关心。
    待刘宽向三人相继行礼后,朱标率先开口道:“妹婿,之前朝廷撤消了北孔的衍圣公称号,将之给了南孔,但对是否缩减孔府祭田规模之事上,朝廷却还未有决定。”
    “对于此事,不知妹婿有何看法?”
    刘宽猜测,多半是三人对此事的看法有争议,所以才询问他的意见。
    刘宽先问:“陛下,不知如今孔府祭田有多少?”
    朱标:“如今共有祭田两千七百大顷,另有学田三百大顷。”
    一大顷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亩,也即是说,如今孔府共有祭田、学田三十万亩左右?
    这恐怕是当今天下除了皇族之外的第一大地主吧?
    刘宽心中暗暗咋舌。
    随即不解道:“敢问陛下,为何当初朝廷会赐给孔府这么多祭田?祭田顾名思义,其收入应是用于祭祀孔子吧?需要这么多?”
    这时朱元璋咳嗽了声,道:“当年是咱下旨赐给北孔两千大顷祭田的——昔日唐玄宗赐给孔氏一千大顷祭田,咱自然不能小气了。”
    “至于说祭孔花销确实不小,根据目前的规矩,孔府在大小节日乃至一些特殊日子,都要祭祀孔子,一年祭祀次数多达数十次。”
    “当然,几十万亩田地的产出哪怕用于几十次祭祀,也绰绰有余。至于那剩下的产出,自然是朝廷用来恩养孔圣后人的。”
    朱元璋说完后,朱雄英也开口了。
    “老师,有人认为北孔嫡脉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道德败坏乃至罪行累累之人,主要是因为朝廷恩养政策太过。”
    “彼辈一年中除了祭祀孔子,无所事事,偏偏又掌控着几十万亩田地,数万佃户的生计,焉能不滋生出许多邪念?”
    “因此,为了避免南孔重蹈覆辙,或许该将祭孔之事交由朝廷处理,只留给南孔一个衍圣公的名头,按年发放俸禄即可。”
    虽然朱雄英说的是有人认为,但刘宽猜测这多半是朱雄英自己的想法。
    他略微沉思了下,道:“一年祭孔几十次,确实多了些。至于北孔嫡脉道德败坏、罪行累累,也确实跟掌管数十万亩祭田有一定关系。”
    “那就算是让朝廷派人掌管祭田,焉知不会滋生贪腐?”
    “因此,臣的想法是,一方面减少祭孔次数,缩减祭田规模——后世祭孔一年顶多一两次而已,数十次属实夸张了些。”
    “其次,祭孔之事可以交给南孔,但祭田需要由朝廷派人监管,并定期让御史巡查孔氏不法。”
    “另外,不论南孔、北孔,既然是孔子后人,享有孔子余荫,那么就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除了需要研学儒家经典外,还需拥有相对较高的道德水平。”
    “那些支脉之人且不说,南北孔氏之嫡脉,若是出现道德问题,需从嫡脉中除名;近支等支脉中若有道德败坏之辈,亦须从族谱中除名。”
    听完,朱雄英明显神色一喜,因为他觉得刘宽这番话明显偏向他的想法。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