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帐之后的几名花魁唤过来,就等着这首元夕写就之后,立即开始传唱。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上阕写罢,画舫之中已经寂静一片。
“哈……………”汤硕还要再说什么,却被狠狠拉了一下手臂。
“你想要连带着自家父亲都在史书上丢人吗?”杨先是狠狠警告了一句,随后就抬头看向了辛弃疾。
恰此时,辛弃疾也抬头看向了杨谈,并对他点了点头。
饶是杨?已经年过四旬,见状也有受宠若惊之状,向辛弃疾拱了拱手。
杨?仅仅听到上阕,就知道这首词必然会不朽,连带着画舫上的众人都会在史书上记上一笔,就犹如当日王勃写就《滕王阁序》时一般,反面角色时真的会被嘲笑几百年的!
反过来说,如果发挥得当,就会如同那名阎伯屿阎都督一般在史书上记一笔。
杨谈这种心态倒也正常,只能说任何中国人都拒绝不了上史书的诱惑。
此时,辛弃疾低下头来,仿佛放下什么大石头,认命般的在纸上笔走龙蛇起来,而一旁的陈亮则是继续吟诵起来。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某度,蓦然回首。”
念到这里,陈亮的语气变得有些虔诚,似乎变得满足,又似乎有些羞恼的微微一叹,念出了最后一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念罢,陈亮后退两步,躬身一礼。
其余人也都是纷纷肃然,向着辛弃疾拱手行礼。
所谓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虽然这首《青玉案?元夕》并没有达到仓颉造字的程度,但如此名篇在眼前出世,也让所有士子感受到了由衷的震撼乃至于战栗。
朱熹刚要发表感叹,却听到杨?击掌大叹:“此天才也,当不朽矣!”
听到此言,朱熹当即就腻歪的够呛。
他妈的,上史书的机会竟然被这厮抢了。
然而辛弃疾却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回应,只是起身放下毛笔,拱手说道:“诗词小道尔,杀不得金贼,复不得故土,文化天成在金贼的刀下也只能化作锦绣灰罢了。有朝一日,克复中原,直捣黄龙之后,再与诸君论诗词之道
吧。”
说罢,辛弃疾再次拱手,大踏步的离去,只留下了画舫中一众士子面面相觑。
杨?也有些讪讪。
白白的浪费表情了,与这首词传唱天下的并不会是自己那句感叹,而是辛弃疾随后的这番说辞。
而汤硕则是更加难堪。
这他妈怎么随便挑个武夫踢过去就能踢到一个铁板?
这下子谁还敢说由武夫主持北伐?你说他是武夫,那你也写一首《青玉案?元夕》这个等级的诗词啊?!
写不出来就不要挑动文武之争,跟辛弃疾比起来,谁是武夫还说不定呢!
而且辛弃疾最后淡然离去的做法,仿佛真的没把这首刚刚写出的诗词放在眼里,更是给人一种摸不清路数的感觉。
这人是真的不在意诗词之道,还是说他在诗词上的造诣已经炉火纯青了,顺手拈来的句子都到了这种程度?
“东风夜放花千树......”
歌声传来,众人望去,却见那几名花魁不敢拿起文稿,只是远远探着脖子看来,默默吟诵几遍之后,就开始传唱了起来。
歌声悠扬,诗词隽永,在烟花火色之中,不过片刻,这首《青玉案》就传到了各个画舫,随即引发了一系列惊叹与赞扬。
很快,虞允文与陈俊卿也来到了这处画舫之中,挥手让那些行礼的士子起身,来到案几之前,拿起纸张,细细读了一番之后,虞允文对陈俊卿笑道:“人人都说苏学士的《明月几时有》之后,中秋词难写。如今在我看来,辛
五郎这首《元夕》之后,上元词也难写了。
陈俊卿无须笑道:“真是好词。”
而一旁听着这番言语的杨?大悔,为什么刚刚没有想出这一番感叹呢?
这下子更难名垂青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