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三月十九的卯时正,天还没有亮,得等到卯时末太阳才会渐渐升起。
    但是华清宫昨晚,是灯火通明的,因为人人都在准备,原本定下的卯时出发,也提前了。
    因为李隆基要确保在天亮之前,过了灞桥,昨夜起了...
    正当我沉浸于对大唐盛世的感慨之时,右丞相张九龄再次出列,奏报了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原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各地水利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毁,尤其是在关中地区,渭河沿岸的灌溉设施急需修缮。
    考虑到水利是农业之根本,我当即决定启动大规模水利工程整修计划。命令工部会同地方官员,对全国主要河流及灌溉系统进行全面普查。对于年久失修的渠道、堤坝等设施,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修复加固;同时,在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上规划建设一批新的灌溉工程,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我还特意从民间招募了一批能工巧匠参与施工,并派遣御史台官员全程监督。在这些工匠中,有一位名叫李春的石匠引起了我的注意。此人不仅精通石工技艺,更擅长桥梁建造。在他的主持下,一座横跨?河的大型石拱桥顺利落成,此桥结构稳固、造型优美,被后人誉为“赵州桥”。
    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促进。各地粮仓渐满,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然而,繁荣背后也潜藏着一些隐患。一日早朝时,户部侍郎李适之提出,近年来由于商业发展迅速,部分商人囤积居奇,导致物价波动较大,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应对:一方面,加强市场管理,严禁哄抬物价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官府平粜政策,在丰收季节低价收购余粮,待青黄不接之时再以平价出售给民众。此外,还鼓励各地建立常平仓制度,作为调节粮价的重要手段。这些举措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保障了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选拔范围有限、考试内容单一等问题。为此,我下令扩大太学招生规模,降低入学门槛,让更多有志青年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同时,在科举考试中增加策论科目,考察考生的实际治国理政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儒家经典。
    为了让教育更加普及化,我还特别关注乡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命令地方官员在各县设立乡学,选派优秀教师前往任教。对于那些家境贫寒却天资聪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使其能够安心求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饱学之士,为朝廷储备了大量人才。
    某日,一位名叫李白的年轻人进京赶考。此人诗才出众,文采斐然。其诗歌风格豪放洒脱,意境开阔高远,深受时人喜爱。在一次宴会上偶然读到他的《蜀道难》,不禁为其才华所折服。遂命人将其召入宫中,与之畅谈诗词文章。二人相谈甚欢,我即兴赋诗一首,与其共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后,李白成为宫廷常客,经常出入翰林院。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积极参与朝廷文化活动。在一次盛大的诗歌比赛中,他以一首《将进酒》技压群雄,获得众人赞誉。这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自信与包容精神。
    随着时间推移,大唐疆域不断拓展,与周边各国交往日益频繁。除了之前的外交使节往来外,我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邀请各国学者、艺术家前来长安讲学交流,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其中,新罗(今朝鲜半岛)派出的一批留学生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在太学学习期间,不仅掌握了汉语知识,还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回国后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
    为了更好地展示大唐风采,我决定在京师举办一场盛大的国际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既有来自西域的香料、宝石,也有南洋诸国的象牙、犀角;既有日本的扇子、漆器,也有大食(阿拉伯帝国)的玻璃制品。各国商人、使节齐聚一堂,相互交流经验,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
    在这场博览会上,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一件名为“琉璃灯”的工艺品。这件作品由波斯工匠精心打造,采用特殊工艺制成透明如水晶般的玻璃外壳,内置精美的铜制灯芯。灯光透过玻璃映射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制造技术,更象征着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正当博览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边疆又传来紧急军情。契丹部落联合突厥残部,在幽州附近发动叛乱,威胁到了北方边境的安全。得知消息后,我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经过仔细分析,认为此次叛乱主要是因为当地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所致。因此,在军事镇压的同时,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