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估计是血勇集中爆发的后遗症,大清入关后,八旗军勇就成了渣渣的代名词,曾经笑傲天下的八旗子弟也沦落成纨绔子弟的象征。
不过,就算是民族气运的巅峰爆发,也并非无敌的。
汉族能够一直挺立在华夏神州,延续传承,五胡乱华,蒙元入侵都无法将汉族泯灭,这满洲八旗骁勇,也不能泯灭汉族传承。
大明王朝正好气数尽了,一个单一民族王朝的兴衰往往也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兴衰,整个汉族就像被腐朽的大明王朝绑架了,一起滑下了低谷。但是,一个王朝往往是无法表现出一个族群的全面的一面,因为王朝的统治者代表的不可能是全族利益,或者可以代表全族利益,只是那个族不是民族,而是皇族,以及附庸皇族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后世的人们一直在迷惑,政权和国家民族究竟是什么关系?
每个政权都会将自己绑架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造成一种错觉,反对这个政权就是反对自己这个国家,反对自己的民族。这点,曾经身为华夏二十一世纪的政坛巨擘的费扬古理解最深。
因为他也是个积极推动者,对全民日复一日地灌输政权即是民族,即是国家的思想,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事实说明,政权的,不等于民族的。政权的衰朽会导致这个民族气运下降,但是绝对不是绝对的。
就比如现在,祖大寿部挺住了两白旗的进攻,而在王承胤的誓死督战下,莽古尔泰也没能击垮王承胤部。大明王朝的腐朽,并不意味着整个汉家的腐朽,只要有人杰出世,统和汉家儿郎,也并非无法对抗处满洲的兴起。
辽东军这支被灌输了血性的部队,面对八旗铁骑也有着一战之力!这证明,在当时,汉家儿郎的武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废,汉族子弟的武勇还是有的。
即使这个大明王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是这个大汉民族仍然有着可战的士卒,到了大明后期,明晓大义的将领对抗大清入关的大势时,已经很少提什么复兴大明了,民族大义反而被拉了出来。大清入关所遭遇的抵抗大部分是这个汉民族对异族入侵的本能抵抗,作为汉家代表的明王朝已经无力组织代表这些力量了,自然谈不上指挥统筹。
因为汉族实权阶层已经放弃了腐朽的明王朝,明王朝已经无法代表这个民族利益了。
因此,南明王朝以及之后的几个小朝廷都指挥不动这些大将,像左良玉这些宿将早就看透这一层面纱,不过,似乎也正是这种民族自我觉醒与重新选择定位,给了大清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
明廷对民族驾驭力,或者说绑架力下降,汉民族自我意识增强,可是,两者相互对抗的后果,反而是给大清带来了机会,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
眼下,在这大明京师之下,八旗劲旅两次进攻,都被辽东军给挡下来了。谁言汉家儿郎不善战?
莽古尔泰是灰着脸不声不响地回来的。也不去请罪什么了,铁青着一个脸,谁也不搭理。
这种毫无体统的作派,就连皇太极眼神中也露出一丝阴郁。
正红旗给了岳托去防备着正在侧翼使劲折腾的满桂,两白旗也“败了”,正蓝旗和镶蓝旗也没打赢,似乎自己手上也就只剩下嫡系两黄旗可以用了。
那么,到底是打,还是放弃?
作为一名当世枭雄,自是不会畏手畏脚,迟疑犹豫。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打下去!
既然南面和西北面我攻不破,那就攻正北面,你袁崇焕的中军!本汗倒要看看,你袁崇焕将能打的部队都放到两边,你中军究竟还有多少战力!可能抵挡本汗亲自一击!
“传令,多尔衮多铎领两白旗牵制祖大寿部,莽古尔泰阿敏率两蓝旗牵制王承胤部,大贝勒代善领镶红旗坐镇中路视情况支援,本汗,亲帅正黄旗,镶黄旗,去打一打这袁蛮子所在的中路!各将严守本位,不许懈怠!”
“领汗命!”
PS(元旦回家了,不过居然感冒了,我的个去了。祝大家元旦快乐,新年快乐。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