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青石子目标看向孔圣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崇祯九年的深冬,京师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气中。
    城外还有红袍军在忙着匆匆审判那些贪墨官吏,欺压百姓之人,菜市口的人头砍了整整三日,如今还在继续。
    起初百姓们围观的很少,但后来得到消息前来的百姓越来越多,他们都在等,等着昔日欺压自己的官吏名字出现在红袍军处斩的榜单上。
    因为大旱和鼠瘟导致的京师混乱,也在红袍军抵达之后,逐步得到改善。
    红袍军的随军大夫认真为每一个百姓诊治,在城门一支摊子,一天便要治疗数百人。
    无论是乞丐,还是孤儿,都能得到免费救治。
    而另一边,施粥的铺子开了三日之后便停了。
    魏昶君也是乱世出身,他很明白一件事。
    这些百姓的确很淳朴,但不劳而获的太久,后果未必是好的,红袍军也没有放任这些百姓不管。
    启蒙部和民部官吏一一登记造册之后,红袍军开设了以工代赈的各类工程。
    包括兴建水泥厂,建设铁匠作坊,建立工业区基础雏形,以及建筑类工人大量招收。
    不少京师的百姓如今兴奋的看着这支不劫掠的红袍军有条不紊的安置百姓,彻底归心。
    城西一处雅致的宅院内,炭火盆烧得正旺,十几位身着儒衫的文士围坐一堂,茶香氤氲间,谈笑风生。
    “听说那红袍军在山东又杀了三十七家缙绅,连祖坟都给刨了。”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中年文士轻啜一口茶,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
    “真是粗鄙不堪。”
    “莽夫流寇,不通教化,只知道屠戮怎么行?”
    那文士嗤笑着,眼底不屑。
    说到底,治理天下的,还得是他们这些文臣和读书人,泥腿子军户们懂什么。
    至于们窗外传来红袍军有条不紊的安置声响,他们只觉得可笑,不过是拉拢民心的手段罢了。
    “东南沿海更甚。”
    另一位面容清癯的老者摇头晃脑。
    “我那门生在福建来信说,红袍军所到之处,但凡有欺压百姓劣迹的乡绅,无一幸免。有些家族上百年的积累,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虽然提及到红袍军剿灭缙绅,但这位老书生竟也没有任何畏惧,红袍军在京师杀了三日贪官,偏偏找不到他们头上,毕竟他们从未欺压过百姓,自然也没有贪墨过官吏。
    坐在此处的,大多是得自诩清流的官员。
    事情找不到自己头上,有什么关系?
    老书生话音落下,室内爆发出一阵哄笑,仿佛在听什么有趣的笑话。
    “由他们杀去。”
    坐在上首的翰林院编修周世显把玩着手中的青瓷茶盏,嘴角挂着从容的笑意。
    “哪个朝代不需要我们读书人来治理天下?红袍军再凶悍,终究要依靠士大夫来安抚百姓、征收赋税。”
    “旁的不说,治理河道要河道官,劝农要农官,教化要学官,红袍军咱可都听说了,就是些泥腿子,侥幸得了天下又如何?”
    “且让那些泥腿子来治理试试?怕是连奏折两个字都不认识。”
    于是人群又是一阵哄笑。
    许多人甚至胆大包天的想到了当朝太祖,洪武皇帝昔日也是个泥腿子,得了天下又如何?
    最后还不是要靠着一群读书人来治理?
    只是想到这,许多人逐渐变了脸色。
    毕竟洪武朝距今两百余年,那位杀性暴戾的皇帝,的确要用读书人,可也当真没将读书人当人看。
    于是彼时,角落里,一个面色阴鸷的年轻文人突然拍案而起。
    “周大人此言差矣!红袍军如此屠戮士绅,分明是要断我儒家根基。若不趁早杀一杀他们的血气,将来新朝建立,我们这些读书人还有何地位可言?”
    “可莫要步了洪武朝读书人的后尘!”
    室内一时安静下来。
    天下谁当皇帝他们的确不在乎,但皇帝怎么对他们这群读书人,那可就要仔细考量了。
    若是能做到,最好是让新朝的那位魏皇帝,学一学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一念及此,周世显眯起眼睛,打量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轻笑开口。
    “黄贤弟多虑了,你看那红袍军之主魏昶君,在山东何等威风,可曾动过曲阜孔家一根汗毛?说到底,他们也要顾忌天下读书人的体面。”
    这番话让在座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是啊,孔家乃圣人之后,千百年来无论王朝更迭,始终屹立不倒。”
    “红袍军再猖狂,难道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当今天下读书人振臂一呼,何止万千,若当真得罪了孔家,新朝怕是要无人可用了。”
    “来来来,喝茶。”
    周世显举杯示意,风轻云淡,还带着几分笑意。
    “改朝换代不过是换个皇帝坐龙庭,治理天下终究要靠圣人之道,我等静观其变便是。”
    “诸位兄台贤弟且记住,这些杀才如今正杀的兴起,莫要去当出头鸟。”
    众人举杯相和,茶香中弥漫着一种莫名的安心。
    窗外寒风呼啸,却吹不散室内的暖意与傲慢。
    毕竟是,满堂‘清贵’。
    与此同时,京师一处被红袍军征用的宫殿内,气氛凝重如铁。
    魏昶君背对着众人,站在大殿中央,身影被烛火拉得很长,随风摇曳。
    他面前的长案上摊开着一份密报,墨迹未干。
    上面字迹宛然,赫然写着孔家二字。
    那是他前些时日抵达京师之前,便命夜不收阴队前往调查的材料。
    “曲阜孔家,占地六万顷,佃户五千余家,年收租粮三十万石。”
    魏昶君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把锋利的刀,一字一句地割开殿内凝滞的空气。
    “强占民田、逼死人命、私设刑堂,罪行罄竹难书。”
    他转过身来,冷峻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红袍军将领,启蒙部官吏。
    保庵录,南道赢,陈铁唳,青石子,王旗,洛水。
    每个人的表情都清晰地映在他眼中。
    “更重要的是。”
    魏昶君嘴角扯出一个冰冷的弧度。
    “金兵来了降金,蒙古来了降元,天下文人之根,竟在这个毫无气节的家族身上!”
    说到此处,魏昶君忽然想到之前前来京师的时候,前去拜谒孔圣的景象。
    他仍记得孔文謤此人当初是何等傲慢。
    也记得历史上此人究竟做出了什么事。
    考不中大明的状元,便等着大清入关,拦在马前建言献策,只为博取地位。
    而那时候,自己只给他们留下了一首诗。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从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清算的计划。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