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不辜负任何百姓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夜风卷着良乡郊外的雪,吹进京师的窗棂。
    魏昶君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袍子,手里提笔,在麻纸上勾画着密密麻麻的物资清单。
    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写满了各种物资,黄公辅举着油灯凑近,灯芯爆出个灯花,在每人加配棉鞋一双的字样上投下影子。
    “里长,这......”
    黄公辅泛白的鬓间,生出几分忐忑。
    如今他已经主政红袍军民部良久,但如今竟迟疑了许多。
    “光是冬被就用去库房新弹的棉花逾数十万斤,再加上这些......”
    他手指点在桐油防水帐篷,烙饼,水壶上。
    “他们到底也只是一群投降的边军,如此是不是有些过了?”
    魏昶君头也不抬,笔尖在纸上重重一顿。
    “过?哪里过?”
    既然开口了,黄公辅也没有继续藏着掖着。
    “每人两套棉袄、三双布袜、一条羊毛毯子,还有......”
    黄公辅叹息一声。
    “行军被褥里塞的是新弹的棉花,不是芦花!这......这比京营将领的铺盖都厚实!”
    魏昶君冷笑一声,似乎又看到巨鹿鏖战时溃散的京营将领。
    “京营?京营的兵冻死在辽东雪地里的时候,他们的将军在暖阁里喝参汤!”
    “吴三桂之流的确欺压过百姓,但那些边军将士在启蒙师的教导下的已有所改变,你们不会看不到,这些儿郎们去西南是要趟瘴气的,万历年间征播州,冻死的兵比战死的还多。”
    黄公辅愣住,旋即苦笑。
    他似乎有些明白里长究竟在想什么了。
    自家这位里长,永远将这些最底层受苦之人,看的比自己还重。
    有时候他甚至感觉,这整整数年光景,里长从未改变过。
    他依旧是那个一心想将所有百姓托举起来,让他们挺直了脊梁做人的普通人。
    窗外传来三更梆子声。
    魏昶君起身推开格窗,夜风裹着良乡郊外的泥土味涌进来。
    明明相隔甚远,他竟然仿佛能看到远处营地的篝火如散落的星辰。
    “老黄啊。”
    魏昶君忽然放软了声音,指节敲着窗棂,这是他头一次这般称呼这位红袍军的大管家。
    如今他转头,目光落在这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身上。
    数年时光,他看起来已苍老了不少。
    黄公辅抬头,像是看到寂静的深夜里,一如既往的赤诚火焰。
    “运动会时,咱都在山东见过冻掉脚趾的明军。”
    他转身时烛光在眼窝投下深影。
    “你可知为何叫他们更名红袍安定军?安定二字,先要安士卒之身,方能定天下之心。”
    黄公辅哑然,心底也终于确定了一个事实。
    里长如今仍如初见。
    他甚至不知道一个人怎么会为了理想和信仰坚持到如今的程度。
    他又看到这位红袍军之主身上破了洞的棉衣,里面缝缝补补,已混杂了不少芦花。
    魏昶君继续写着,笔墨在烛火下蜿蜒,字字虬劲。
    “行军干粮,每人每日配烙饼三斤、酸辣拌粉两包、腌菜一罐、肉干半斤。”
    “这......”
    黄公辅终于苦笑着。
    “这比寻常官吏吃得都好了。”
    彼时魏昶君抬起头,眼神锐利如刀。
    “老黄,你说这些当兵拼命的,为的是什么?”
    黄公辅张了张嘴,没答上来,他是文官,他很想说一句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守护身后的疆土,乡亲。
    可偏偏他说不出口。
    这句话落到巡山轻骑上,落到红袍兵卫上,都不能算错,因为那些经年累月接受启蒙师教导的将士们,当真有了这样纯粹又坚定的思想。
    可安定军,只是一群刚刚从边军变回人的普通队伍。
    他们拼命,又能是为了什么呢?
    魏昶君没有让黄公辅等待很久。
    “为的是活命。”
    魏昶君悠悠开口,似乎又想到了昔日那位传来死讯的大明七省兵马总督。
    “可大明朝廷给他们的是什么?发霉的糙米、掺沙的炒面、塞芦花的棉袄,还有......野菜汤?他们饿着肚子,冻着身子去打仗,为了谁?就为了那些喝兵血的官老爷画的大饼?”
    “如果有选择,他们甚至一辈子都不愿意当军户,就做个普普通通的农家汉子,他们日子虽然过的未必能很好,到底和家人在一起,更不必提着脑袋过日子。”
    “在大明如何,在大清如何,我管不着,但在红袍军,他们上了战场,哪怕是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他们可以战死在沙场上,但绝不能让这些袍泽冻死,饿死!”
    魏昶君这一刻声音愈发严肃,烛光下眼眸璀璨至极,似乎带着最虔诚又最纯粹的光。
    黄公辅低下头,不敢再反驳。
    魏昶君深吸一口气,也终于平静开口。
    “咱们是红袍军,我们不是大明朝廷,我们不喝兵血,我们只求一件事,让当兵的吃饱穿暖,让他们知道,他们拼的命,值!”
    “让他们知道,红袍军,从不会辜负任何人。”
    黄公辅沉默良久,忽然笑了。
    “好,我这就去调粮。”
    他深深看了一眼这位依旧在深夜批阅规划的里长,苍老的脚步逐渐坚定。
    这样的里长,怎么能不值得自己跟随。
    民部的速度很快,这些年山东除了工业区生产力疯狂上涨,连带着民户也逐渐兴起民间商业,开始大规模踏入生产阶段。
    尤其是去年天工院开始研究如何将机械生产应用至农业中,效果愈发惊人。
    南直隶和山东的红薯粉、土豆、棉花,早已通过已经遍布山东的铁轨火车运抵山东济南府边境,再由马车车队日夜不停地送往京师。
    因为火车和水泥路的出现,一路上消耗甚至也开始大量减少。
    不仅如此,黄公辅更是亲自规划,无比要在最快的时间设计完现有疆域的铁轨纵横。
    魏昶君自从下令之后,更亲自监督,每一批粮食、每一批棉袄,都必须经过他的手抽查检验。
    眼下他便刚刚抵达京师东郊,一片最新建设起的作坊。
    魏昶君停下脚步的时候,前方作坊的招旗上,赫然写着酸辣拌粉四个字。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