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97章
朱长生叫嚷着,不安分的扭动了起来。
彭玄右手一下没把住,只听噗通一声!
“哎哟!”
“好痛!师爷你干嘛啊!呜呜哇哇哇……”
朱长生膝盖着地,跪倒在了地上,这一...
朱元璋在处理完村中田界争端后,心中仍对紫微星动之事难以释怀。他深知,天象变化往往预示着朝政的兴衰。回到宫中后,他召集了刘伯温等重臣商议对策。
“伯温,你说这紫微星动究竟意味着什么?“朱元璋问道,眼中带着忧虑。
刘伯温沉思片刻,缓缓说道:“陛下,紫微星为帝星,其动必有异象。或为祥瑞之兆,亦可能是警示。依臣看,陛下当修德行仁,以安民心。“
“修德行仁...“朱元璋喃喃自语,“朕即位以来,虽推行诸多善政,但天下之大,难免有疏漏之处。“
“陛下圣明。“一旁的宋濂接口道,“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国家犹如治水,既要疏通河道,也要筑堤防洪。“
朱元璋点了点头:“众爱卿所言极是。朕意已决,明日便下旨减免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同时加派官员巡视各地,体察民情。“
次日早朝,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减免当年秋粮三分之一,免除受灾地区赋税一年;增加对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的救助;鼓励开垦荒地,对新垦土地三年内免税;设立义仓,储备粮食以备灾年。
这些举措立刻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百姓们纷纷称颂皇帝仁慈,朝廷内外也更加团结一心。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却暗藏着一股不安定的因素。
就在朱元璋颁布新政的同时,北方边境传来紧急军情。蒙古残余势力蠢蠢欲动,多次派遣小股骑兵骚扰边境。虽然并未造成重大损失,但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纷纷献策,主张加强边防建设,增派兵力驻守要塞。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采取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战略。
一方面,他下令加固长城防线,在重要关口增设烽火台;另一方面,挑选精锐部队组成机动部队,随时准备出击。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前往漠北,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矛盾。
正当朱元璋忙于应对边患之时,南方又传来消息。浙东沿海一带海盗猖獗,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为了打击海盗活动,朱元璋任命戚继光(注:此处为艺术创作,实际戚继光生活在明朝中期)为浙江都指挥使,负责整肃海防。
戚继光上任后,立即着手组建一支专门对付海盗的队伍??戚家军。这支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很快就成为了东南沿海抵御外敌的重要力量。在他的带领下,成功剿灭了多个海盗团伙,恢复了海上秩序。
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越来越意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重视科举制度,亲自审阅试卷,选拔真正有才学的人为官。同时鼓励民间办学,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来到南京城中一家私塾。只见教室内书声琅琅,孩子们个个精神饱满。先生正在讲解《论语》,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这位先生教得好啊!“朱元璋不禁称赞道。
先生见是一位老者夸赞,连忙谦虚回应:“不敢当,只是尽己所能罢了。“
交谈中,朱元璋了解到这位先生名叫李文博,曾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都未中。如今在私塾任教,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李先生如此用心育人,实乃国之栋梁。“朱元璋感慨地说,“你若愿意,朕可为你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
李文博听闻是当今圣上驾临,惊恐不已。但他还是鼓起勇气说:“陛下,小民感激涕零。不过,若要改善教育,还需从长远考虑。“
“哦?请继续说下去。“朱元璋饶有兴趣地问道。
“陛下,如今科举取士虽好,但过于看重文章辞藻,忽略了实际才能。建议陛下改革科举制度,增加策论题目,考察考生治理国家的能力。“
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李先生此言甚合朕意。回去后,朕便命礼部商议改革方案。“
离开私塾后,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这一切,都需要依靠优秀的人才来完成。
回到皇宫,朱元璋立即召集群臣商讨教育改革事宜。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太学规模,增加招生名额;建立地方官学,普及基础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技能考核;设立专项基金,奖励优秀学子。
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大明王朝迎来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学习之中,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
某日,朱元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