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失败的贾东旭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那么高级工需要什么文化水平呢?
    大概介绍一下:七级工需要掌握中专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八级工需要掌握大专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
    也就是说,像易中海这样的八级钳工,他基本上要掌握——高数、大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连高数和大学物理都要学习的!
    很明显,连刘海中自己都承认,文化程度太低。在建国初期,还能“文化低”?最多也就是初小程度,就是小学四年级,比半文盲稍微好一些。
    而易中海再怎么样,他绝对不会掌握高数、工程力学等课程吧?
    也许有人就会奇怪,为什么高级工有那么高的要求?那不是为难人吗?
    其实高级工最大的作用,并非是手头上的绝活。你一个人干活,对大工业生产没多大作用的,最多做出几个样品精品。对大规模工业生产毫无意义的。
    高级工,其实就是产品设计部门和产品生产部门的桥梁。一般工程师和高级工沟通,完善设计,完善生产工艺等等。
    如果连专业术语和理论计算都不知道,那不是对牛弹琴吗?工程师怎么和你交流呢?
    总不能说——按照我的经验,你这里的设计不对。
    你高级工总该拿出理论数据吧?
    明白意思了吗?高级工就是桥梁。如果没有这个桥梁,工程师闭着眼睛瞎设计,车间闭着眼睛瞎生产,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所以一定要有高级工进行交流沟通的。
    那么回到贾东旭这里。
    这一次的考核,贾东旭被评为了一级钳工。实际上,也许外行根本不了解,但只要是内行,就明白他——考核失败!甚至叫做惨败!
    首先,在工厂里,一般都称为工人。但实际上,工人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技术工人;另一种叫做——其他。
    只要不成为技术工人,其他的都是垃圾!
    而技术工人才是真正的宝贝。八级工制度,其实只有技术工人能够考核的!
    其次,技术工人在哪里考核的呢?
    不可能工厂企业自己考核,这是国家认证。当然由劳动技术考核部门负责考核。
    说明白点吧!就是劳动局组织考核,签发等级证书。也就是后来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从来没有单位自己考试的。把工厂当成技校了吗?
    最后,考试科目是什么?
    考试科目就是——专业技术等级四级工考核!
    没看错。上来就考四级工,也就是中级工。考试通过后,就是国家认证的四级工!
    不存在一级、二级、三级的考试的!直接就是四级工!
    感觉很违反常识吧?
    其实这不奇怪。这里问个问题——应该都知道,刚进工厂,新工人有三年学徒工?为什么会三年?知道原因吗?
    很简单啊!
    因为在建国后,基本照搬了苏联的中等技术培训体系,建立起了技校。技校的学制就是三年。学徒工就是模仿了技校体系,所以学徒工也是三年。约等于技校学生。
    而技校的全称——中等技术学校。
    划重点:中等技术学校——中级工(四级工)!
    技校毕业生,他们通过的就是四级工考核。
    当然,后来因为技校体系被大量摧毁,不少工厂又恢复了师徒制,也就是学徒工。但技术工人基本的培训程序并没有变化。
    无论学徒工期满,还是技校毕业,只要四级工考核合格。立刻转入实习期,也就是降一级,拿三级工实习工资一年,第五年正常的四级工工资。
    现在应该明白了吧?
    在51年左右,贾东旭和秦淮茹结婚,并且差不多时间进入轧钢厂。在易中海这里当学徒工,差不多学习了五年时间。这次考核居然评为了一级工?而不是三级工或者四级工?
    别人只需要学徒三年?他居然五年都没有成功?这有多么失败啊!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四级工的考核难不难?
    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人,通过三年学习,甚至只需要几个月学习,基本上能够十拿九稳的。
    不信?
    说个比较常见的四级工吧!
    在八级工制度中,司机也是一种技术工人序列。只要能拿到驾驶证,那就是四级工!
    全国有几千万拿到驾驶证的人吧?其实他们都是四级工。怎么样?感觉学驾驶难不难呢?
    至于贾东旭为什么没有考核通过?那只有天晓得了。反正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
    就不提丢不丢面子,光一级工和四级工的工资差距?那就是20多块钱啊!这有多肉疼?简直能让人吐血!
    也就是贾张氏和秦淮茹不知道。她们还为了一级钳工沾沾自喜呢。实际上,贾东旭已经活成了笑话。
    那么贾东旭的“一级钳工”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果跑到某个工厂,听到某人是一级钳工、一级车工或者一级什么工,基本上可以肯定,他就是——一级壮工!
    无非名称好听点,给你个安慰奖。
    壮工的名词解释:没有专门技术,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人。
    另外还有一种名称,叫做辅助工。还有打杂的什么的。反正就是卖苦力的。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勤杂工。
    像何雨柱、许大茂这种,其实都是勤杂工。
    在工人的鄙视链中,技术工人向来高高在上,他们根本瞧不起壮工和勤杂工的。
    而且技术工人才是真正为工厂创造价值,壮工和勤杂工都是为技术工人服务的。
    一般来说,技术工人是不可替代的,工资福利都相当好,而且还有上升空间。就像四级工,确实有机会成为五级工、六级工……,甚至更高的高级工。
    而壮工和勤杂工,有的确实也有等级。但一般来说,就是给你个希望,让你开开心。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升等级、升工资。
    别开玩笑,给你们这些人加工资?还不如给我们领导干部加?或者给技术工人加呢。
    这就像何雨柱那样。说到底,他就是个勤杂工。
    差不多10年以后,何雨柱依然“37块5”?除了4块5班组长津贴外,当时他已经是食堂班长。实际上还是33元,根本就没有上涨工资。
    所以在那个年代,许多壮工和勤杂工,他们就是33块拿一辈子。基本上没有上涨的,直到拿到退休。
    当时的那些青年工人,他们就流传有句话——33元万岁!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