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朱允熥的镰刀,以及诚实!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胆寒的磅礴力量。
    新诞生的股市中,那些初尝甜头的股民尚未被市场的无情教训洗礼,尚不知资本那柄锋利镰刀的残酷。
    在暴富传说的蛊惑下,他们的情绪如烈火烹油,个个为之癫狂,眼中只剩财富的幻影。
    当所有人为之疯狂的时候,股市在情绪的驱动下,自然会暴涨。
    而这,正是朱允熥所乐见其成的景象。
    尽管他也特意颁下旨意,语气郑重地告诫臣民:股市暗藏风险,切不可头脑发热,务必谨慎行事。
    可这些话,不过是表面文章罢了。
    朱允熥心里清楚,这只是为日后卸责留下的托词。
    在如今这股如潮水般汹涌的市场热潮中,那些被贪欲蒙蔽双眼的人们,又怎会因他几句空洞的劝说而停下追逐金钱的脚步呢?
    朱允熥洞悉人性,深知此时的他们早已听不进任何理智的呼声。
    他之所以默许,甚至暗中推动这场狂热,背后自有深意。
    如今还不是信息时代,更没有计算机记录数据。
    股市交易全凭纸质票证,繁琐而原始,入市的门槛因此被抬得极高。
    最低的入场券,也需要二百两银子。
    这笔数目,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如此一来,大多数平民被天然隔绝在外。
    他们的“参与”,不过是茶肆酒肆间的闲聊谈资,或是对那些一夜间赚得数万两银子之人投去的艳羡目光。
    偶尔有少数人被豪商雇去排队购票,赚些微薄的跑腿钱,便已是他们与这场盛宴最接近的距离。
    真正有资格踏入这场资本游戏的,无一不是富贾乡绅。
    这一切的根源,皆因朱允熥独具匠心,创出了以地契折价换取股份的奇招。
    通过乡绅将田地折价,银行放出银钱,乡绅再用这些银钱购入股票,而公司募集资金后又将银钱存回银行。
    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手腕,环环相扣,巧妙至极。
    最终,那些乡绅地主手中的田地,竟不知不觉落入了朝廷掌中。
    田地,在这个时代,仍是价值不菲的命脉所在。
    那些地主乡绅,家中多有广袤良田,足以支撑他们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挥金如土。
    试想,若股市初开之时,不曾暴涨,不曾抛出令人垂涎的赚钱希望,不曾编织出那令人神魂颠倒的暴富神话,又怎能诱使这些地主乡绅心甘情愿地将世代相传的田地拱手献上?
    若靠强硬手段逼迫,怕是会激起天下动荡,民怨沸腾,得不偿失。
    唯有让他们自愿献地,方为上策。
    于是,朱允熥先以按田亩多寡分等收税的重压迫其就范,又以股市财富的耀眼光芒引其上钩。
    双管齐下之下,那些乡绅地主哪还有招架之力?
    他们争先恐后地将家中地契送至朝廷,换成了一张张象征财富的股票,满心以为抓住了通往富贵巅峰的钥匙。
    而这一切,不过是朱允熥棋局中的一步妙着罢了。
    为此,朱允熥以深谋远虑之心,贴心地为这些乡绅地主铺设了几条通往财富幻梦的路径。
    首先,他在《大明日报》之外,又接连创办了《大明经济报》和《大明证券报》。
    这两份新刊物如明灯般照亮市场迷雾,不仅为参与者指点股市风云变幻,更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们灌输经济与金融的知识。
    字里行间,既有对市场脉动的敏锐捕捉,也有对财富游戏规则的循循善诱,旨在让这些初涉资本之海的人们逐渐明白其中的门道。
    即便这门道背后,藏着他更大的算计。
    其次,为了让散布全国各地的地主乡绅都能投身这场财富盛宴,朱允熥独辟蹊径,开创了托管式购买与邮寄参与的巧妙方式。
    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乡绅,只需将手中的田契折价,换成银行开具的特殊存款凭证。
    这凭证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
    其中的银钱只能用于购股,绝不可提取现银,牢牢锁住了他们的选择。
    拿到凭证之时,他们便有资格与银行签订一份委托购股的协议。
    协议既定,大明银行便会联系金陵总部,代为操办购股事宜。
    待股票到手,纸质凭证便通过邮传部的驿道信件系统,辗转送至各地银行。
    委托人只需携协议书前往当地银行领取,便可将那张象征富贵的纸券握在手中。
    这一创举,恰如一座桥梁,跨越山川阻隔,满足了外地乡绅地主对金陵股市的渴求。
    他们无需亲赴金陵,无需在交易所门前苦苦排队,便能跻身这场资本狂欢。
    然而,这一切的代价,却是他们手中世代相传的田地悄然易主,尽数落入大明银行之手,也就是回到了朝廷的掌控之中。
    大明银行自是凭借内部渠道,以一级参与者的身份购入股票,效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