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政的奥秘,老朱的疑惑!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仅坏了他们的“好事”,还常令他们头痛欲裂,暗自叫苦。
    很多时候,他们再三打招呼,这些人也往往是随口答应,心底里却丝毫也不以为然。
    为了自己多捞一点钱,也不按他们的吩咐行事。
    “坑”人的可不在少数。
    如今,新政一声令下,随行差役悉数由朝廷指派,且严禁官员私自带人上任。
    这一纸诏书,如同天降甘霖,为他们解开了长久以来的心结。
    从此,他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板,理直气壮地回绝那些缠人的请托,再不必为推辞人情而寝食难安。
    清官得以保全清誉,贪官也能甩开累赘,按自己的路数行事。
    无论忠奸,这群官员无不为此松了一口气。
    新政如同一柄利刃,斩断了那些盘根错节的世俗羁绊,让他们得以轻装上阵,各自在仕途上挥洒自如。
    这份解脱之感,怎能不令他们对陛下的英明决断感激涕零?
    按照朱允熥的旨意,这些随行差役的选拔工作交由吏部负责,并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进行。
    原则上,凡是大明的子民,哪怕是以前的贱籍,只要通过资质审核,过往没有犯下奸邪罪行,皆可报名应试。
    曾经的衙役,若平日表现卓越,则享有优先录用的特权。
    具体的要求因岗位而异,各有侧重。
    某些职位对体魄要求甚严,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有些甚至还要会一些拳脚功夫。
    有些职位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比较高。
    也有些职位,没有这些门槛。
    然而,有一项基本条件不可或缺。
    应试者必须识字,能流畅阅读《大明日报》上的文章,同时还需熟练掌握通行的官话。
    这两项标准并不算高,即便有人此前目不识丁,或不通官话,只要肯下苦功,通过一段时日的培训,便足以胜任。
    更何况,新政推行之际,朝廷还配套推出了“扫盲”举措,为此提供了便利。
    在这些随行差役中,也不乏官员们心心念念的“师爷”。
    只不过,朱允熥将这一称呼改为更为雅致的“秘书”。
    官员肩负的事务繁重如山,有些琐碎却不可或缺的工作,唯有倚靠秘书分担。
    若无此助力,官员们恐怕难以腾出手来专心处理政务。
    朱允熥对此深有体察,也颇为认同。
    随行差役选定之后,便随同官员一同赴任。
    然而,若官员日后调往他处,这些差役并不会随行迁徙,而是留在原地,继续履行职责。
    待新官再度赴任此地时,便不再配备额外的随行差役。
    这正是朱允熥推行衙役正规化迈出的第一步。
    通过从外地调配差役,打破地方固有的势力均衡,新上任的官员便可借此调和各方力量,不必再忧心权力被架空的风险。
    对于差役的选拔,朱允熥令吏部切实负责,同时也让都察院加强监督。
    原则上要和科举选官一样的严格。
    因为衙役不仅是官员的左膀右臂,更是朝廷法度在地方的延伸。
    衙役选好了,官好了,地方上才能真正的安稳。
    那些通过考试入选的差役,无论出身寒微还是曾为旧役,皆因这份差事而挺直了腰杆,也为日后的吏治革新埋下了伏笔。
    其他新政举措,诸如修筑道路、兴建水库、加固河堤、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振兴教育等等,皆不损及任何一方的利益,自然无人站出来反对。
    总体而言,新政推行之前,许多人心中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的好处被削减。
    然而,当新政真正落地生根后,竟出乎意料地让各方都感到心满意足。
    究其根源,在于朱允熥的新政改革,与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截然不同。
    过往的变法,无论是商鞅的铁腕革新、王安石的济世新法,还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乃至雍正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无一例外,归根结底都是利益的重新洗牌。
    不管这些改革披上多么冠冕堂皇的外衣,其本质始终未变。
    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有限,若不分给百姓,便落入官绅之手;若百姓多得一分,官绅便少拿一毫。
    因此,每逢改革,总有人要付出代价,利益受损的那一方,必然群起反对。
    谁会心甘情愿将自己的血肉割舍,拱手让人?
    若非如此,又何须大动干戈,推行变法?
    更何况,历史上这些改革的起因,多半源于朝廷财政难以为继,入不敷出。
    国库空虚,国家欲强盛,便需从民间搜刮更多钱粮。
    一次成功的变法过后,社会的总财富未必增长,但国库却陡然充实。
    这些银两从何而来?
    无非是在变革的刀锋之下,从官绅与百姓身上硬生生剥下的一层皮肉。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