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钢铁巨兽启程,不可思议的天子!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自从蒸汽机成功问世那一刻起,后续的发展便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多线交响。
    匠人们倾注心血,深入挖掘蒸汽机的潜能,探索它能渗透进哪些领域。
    如今,它已被广泛用于地下矿井的排水,为农田引水灌溉。
    在驱动纺纱机与织布机上面,也展现出了十分惊艳的效率。
    然而,大明的棉花产量终究有限,现有的人力纺织与织布已足以应付现有需求,蒸汽机纵有高超的技艺,却苦于无充足原料施展拳脚。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蒸汽机空有雄心,却受制于棉花的匮乏,难以大放异彩。
    不过,这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早在先前,老朱便下令大力推广棉花种植。
    到了朱允熥掌权,他更是将此事推向新的高度。
    如今,大明的棉花田连年丰收,产量如春潮般节节高涨,一季胜过一季。
    然而,农作物的增产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光的沉淀与积累。
    与蒸汽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相比,棉花产量的提升显得步履蹒跚,慢得令人心焦。
    面对这一现状,朱允熥虽心有不甘,却也别无他法,只能耐下性子,静待花开结果的那一天。
    蒸汽机的妙用并未止步于此。
    在造纸与印刷领域,它同样崭露头角,带来了令人瞩目的革新。
    如今风靡大明的《大明日报》,便是蒸汽机印刷的杰作。
    别小觑这薄薄一张报纸。
    作为大明发行量最大的报刊,它每日需印刷数百万份。
    若依靠人力压印,一名熟练工匠拼尽全力,一天也不过能印出数千份,这已是极致速度。
    可即便如此,要完成数百万份的庞大任务,仍需上千名工人日夜奋战。
    再加上校对、监督、管理,以及轮班休息的安排,实际所需人力已逼近两千之数。
    而蒸汽机的出现,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
    它不仅速度远超人力,质量也更为稳定均匀。
    如今,印刷同等数量的报纸,所需工人竟不足百人。
    他们只需负责检查成品品质、投放原料,并在机器偶现故障时及时排查与修复即可。
    这,便是蒸汽机令人叹为观止的力量。
    造纸术亦被广泛运用,使得纸张的制造成本进一步走低,为大明知识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当然,蒸汽机的真正壮举,还是体现在船只与机车之上。
    若不计算早年朱高炽摸索蒸汽船的那段蹉跎岁月,仅从实用蒸汽机诞生之日起算,蒸汽机船与蒸汽机车的研发几乎是齐头并进。
    在朱允熥的记忆中,这两者的技术脉络基本相通。
    历史上,它们的诞生虽有先后之分,但时间相距也不是十分遥远。
    再者,在自然发展下,或许并非技术壁垒阻碍了蒸汽机车的出现,而是人们缺乏洞见,未曾明晰未来的方向。
    而朱允熥不同,他心中早已绘就蓝图。
    因此,在全力打造全部由钢铁铸就的蒸汽船的同时,也开始打造陆上的钢铁巨兽,蒸汽机车!
    然而,二者的进展并非齐驱并驾。
    相较于水面航行的蒸汽船,陆上的机车研发更为棘手,其零部件之繁复令人望而生畏。
    经过无数昼夜的钻研,直到最近,第一台可供试验运行的蒸汽机车才终于面世。
    站在这头钢铁巨兽前,朱允熥心潮澎湃,感慨难抑。
    若说蒸汽船是大明扬帆远航、征服四海的利器,那这蒸汽机车,便是贯通疆域、繁荣内陆的无双至宝。
    毕竟,大明并非弹丸岛国,而是幅员辽阔的大陆王朝。
    内陆的繁荣与联通,才是国力强盛的根基。
    “陛下,这便是蒸汽机公司最新研制并试运行的蒸汽机车,一头真正的钢铁巨兽。单是这车头,重量便高达五万斤。”
    “一旦启动,它能牵引十几节载货车厢,每节车厢可承载三至五万斤货物。”
    “总计下来,一列火车最多能运送近五十万斤的重物,时速可达每小时四五十里。这还是为了确保安全刻意降低了速度,若不顾一切全力奔驰,速度还能再提升一大截。”
    为朱允熥讲解的并非蒸汽机公司的负责人,而是大明科学院的院长赖文安。
    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
    蒸汽机车项目虽由蒸汽机公司主导,却凝聚了大明科学院与京师大学的全力支持。
    这台庞然大物的诞生,技术含量之高、涉及领域之广,远超蒸汽机公司一己之力所能企及。
    可以说,这是一项集大明全国智慧与力量打造的奇迹。
    赖文安微微俯身,姿态恭敬,眼底却燃烧着对少年天子近乎狂热的崇敬。
    蒸汽机车的概念,正是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最先提出的。
    当初,朱允熥不仅抛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