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了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还详细阐述了它的原理。
铁轨如何铺设,机车大致结构如何设计,又怎样牵引十几节车厢承载货物。
这些设想在他口中娓娓道来,条理分明,仿佛早已成竹在胸。
听者虽不难理解,却无不惊叹:这世上从未有过此物,陛下究竟是如何凭空构想出来的?
“太不可思议了!”赖文安心中暗叹。
他抬起头,凝视着朱允熥那张尚带几分少年气的脸庞,心中翻涌着敬畏与震撼。
“唯有真龙天子,得到上天启示,才能得到如此奇思妙想,凡人如何能及?”
身为大明科学院的院长,他对科学的信仰坚如磐石。
可与此同时,他也深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大明的皇帝陛下,无疑是上天选中的天子,注定引领大明帝国走向辉煌。
“这台机车的运力,甚至超过了许多往来长江的货船。”赖文安继续说道,语气中难掩自豪:“有了它,无论是煤炭、铁矿、粮食,还是其他物资的运输,都将变得无比迅捷便利。”
“虽说铺设铁轨耗资不菲,但比起挖掘运河,成本终究要低廉许多。”
“更妙的是,它完全不受水源限制,无论山川还是平原,皆可纵横驰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台巍然屹立的钢铁巨兽,心中激荡难平。
这不仅是一台机车,更是陛下雄才大略的象征,是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的明证。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愈发铿锵:“陛下英明神武,谋略得当,才能开此等创举,必将载入史册,泽被万世!”
朱允熥闻言,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然的笑意,显然对赖文安这番溢美之词颇为受用。
他心中对这些机车的数据,也还是比较认可的。
虽说与后世那些飞速驰骋的机车相比,这台初生的钢铁巨兽仍有不小的差距,也远未能触及蒸汽机技术所能企及的巅峰。
但作为新出世的产品,这样的成就已然令人欣慰。
毕竟,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蒸汽机车初现人间时,远不及眼前此机车的水准。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上的第一台机车,只是发明者凭借一己之力摸索而成,财力物力皆有限,如何能与大明举全国之力打造的雄伟工程相提并论?
两者的起点,便已是云泥之别。
朱允熥仔细打量着机车,开口道:“蒸汽机车,未来必将成为我大明的利器。”
“未来的大明,铁轨如龙,蜿蜒铺展,连接起帝国的每一寸疆土,货物流通,民生富足,皆因这钢铁之力而生。”
“你们务必全力以赴,加快研制步伐,攻克重重技术难关,早日完成试验,造出能在九州大地上纵横奔驰的机车!”
随行的官员尚未来得及应声,朱允熥便不待他们表态,语气一转,带着几分关切与果决问道:“眼下可有什么难题困扰着你们?”
“不必藏着掖着,尽管当着朕的面直言。”
“朕今日亲临此地,既是为视察工厂的实况,了解你们的进展,更是为了替你们扫清前路上的障碍。”
他的声音虽平稳,却蕴含着一股帝王独有的气度,既威严又亲和。
那双锐利的眼眸扫过众人,既是询问,也是期许。
此次驾临,不仅仅是为了检阅成果,更是要以天子之尊,为这宏伟事业铺平道路。
闻听皇帝之言,赖文安与身旁几名官员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躬身开口,语气中夹杂着敬畏与一丝自责:“陛下如此关怀臣等,臣等实在惶恐万分。”
他微微低头,声音沉重了几分:“研制蒸汽机车,本是臣等职责所在,如今却劳动陛下费心筹谋,实乃臣等无能,愧对圣恩。”
“不过,正如陛下所言,蒸汽机车乃关乎大明未来命脉的重器,臣等岂敢有丝毫隐瞒?”
他稍作停顿,仿佛在脑海中仔细斟酌言辞,片刻后,方才继续说道:“这台机车功率惊人,内部压力极高,因此对密封性的要求近乎苛刻。”
“过去,蒸汽机的密封全靠麻绳浸油来维系。麻绳柔韧,能适应活塞运动时的细微偏移,而油脂则润滑部件、强化密闭效果。”
“随着冶炼技艺精进,铸铁环的精密度大幅提升,密封性能一度令人十分满意。”
“可如今机车所用的蒸汽机功率骤增,压力随之攀升,这些改进却又被抵消得无影无踪。”
“船舶尚可并用多台蒸汽机分担负荷,但机车受限于结构,只能不断提升单台功率。”
“更何况,眼下的试验仅在平地进行,若日后要翻山越岭,面对陡坡险峻,拉载货物所需的动力必将成倍增长,对密封的要求也将严苛到令人生畏。”
赖文安深吸一口气,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与急切:“臣等已尝试多种方法,如石墨、树脂、油脂,也用各种配比反复试验,可收效甚微,难见突破。”
“去年舳舻侯率军远征南洋,奉陛下旨意遣人带回了橡胶。”
“据闻陛下曾言,此物用途广泛,不仅可制作自行车、马车的轮胎,还能用于蒸汽机的密封。”
“臣等满怀希望,立即着手试验,怎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他垂下眼帘,声音低沉,带着深深的自责:“臣等才疏学浅,如今已不知该如何破局,还请陛下明示方向,指引臣等走出困境!”
言罢,他与身旁官员齐齐俯身,静待圣裁。
神情中既有对困境的焦灼,又有对天子智慧的无限信赖。
在他看来,眼前大明少年天子有上天指引,肯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
朱允熥微微一愣。
确实。
蒸汽机的原理既已清晰,且制造出来了,其后续的突破,无非取决于三大核心:冶炼技术的精湛程度、部件加工的精密水准,以及密封能力的强弱。
而在这三者之中,密封能力尤为重中之重,堪称命脉所在。
“橡胶确有极佳的密封潜力,若能加以开发,其性能远超油浸麻绳,强上不知凡几。”
朱允熥的语气十分肯定。
随即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指引之意:“不过,天然橡胶尚需改良,方能真正派上用场。”
“具体如何调整,你们需多做化学试验,或尝试在橡胶中掺入某些物质,或探索其他方法,逐一验证。”
“慢慢摸索,总能找到正途。”
说到这里,朱允熥心中却泛起一丝无奈。
他很清楚,天然橡胶在后世之所以大放异彩,必定经过了复杂的加工与改良,可具体步骤是什么,他却是一片茫然。
他毕竟不是这方面的行家,前世不过是个热衷上网的普通人罢了。
偶尔在网络的浩瀚信息中瞥见一些奇闻异事,或稀奇古怪却无甚大用的知识,便随便记下几分。
若是碰巧留在了脑海深处,就成了如今足以指导大明科学发展前路的“远见卓识”;若是看过即忘,或压根未曾遇见,那就无计可施了。
这些零散的知识片段,正是推动大明革新的火种。
可若放在前世,它们不过是些不值一提的东西,算不上系统性的知识,没什么用处。
谁会吃饱了没事,刻意去钻研这些鸡毛蒜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