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毕竟,一名农奴的陨落,便意味着一笔活生生的财富化为乌有。
虽然他们不将农奴视作人,但牛马也是自己的财产。
牛马病了,也是要让其休息,给其治疗的。
还不能让牛马太劳累了,万一累死了,可损失不起。
而自由雇工则截然不同。
他们既被冠以“自由”之名,从农奴主摇身变为资本家的人,对待他们便可卸下所有羁绊,只需以严苛的手段,驱使他们日夜操劳,榨取他们的每一丝气力,去承担最为繁重的劳作。
若这些雇工因过度劳累而损伤了身体,甚至一病不起,资本家都可以不用管!
届时,只需将这些雇工解雇,弃如草芥,另寻新血填补空缺即可。
如此,资本家既免去了养护的开销,又能尽享劳动力劳动的果实,较之农奴,收益何止高出数倍?
更妙的是,自由雇工常常会被资本家画的饼所吸引,这又是农奴所没有的心态。
农奴世代卑微,深知翻身无望,故而对劳动往往敷衍塞责,毫无热忱。
自由雇工则不同,他们被空洞的“画饼”点燃希望,误以为只要埋头苦干,努力奋斗,便能挣脱命运的桎梏。
于是,他们自愿加倍卖力,劳作时长往往是农奴的两倍,强度更是数倍于农奴,拿到手的报酬,却寥寥无几。
比养一名农奴的成本低得多。
即便中途病倒,或因操劳过度而早逝,雇主无需担责。
待他们年老体衰,效用渐失,亦可毫不留情的将他们解雇。
这样算下来,一名自由雇工的价值,远胜农奴百倍千倍。
与高丽的相处之道,亦当如此。
大明不必以铁蹄强压,而应以巧妙的扶持,暗中掌控其经济命脉,令其为大明的宏图效力。
更重要的是,恩威并施,以经济为引,以文化为媒,潜移默化地教化其民心。
使高丽上下,从王公贵胄到贩夫走卒,皆心向大明的盛世光华,甘愿为大明的霸业奔走效劳,永葆忠诚。
让高丽永为大明的忠实仆役,而非隐患。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明一方面与高丽使团展开谈判,另一方面巧妙利用使团带来的消息渠道,向高丽国内宣传大明的强盛、富庶以及文化上的卓越成就。
通过这些努力,在高丽内部逐渐孕育出一群仰慕大明、渴望文明进步的官员与士人,他们的内心已被大明的文明辉煌深深触动。
这些高丽的“有识之士”,无需大明刻意推动,便自发地向国内民众宣扬大明的繁荣与先进。
他们以热忱的言辞描绘大明的盛况,强调高丽的落后,呼吁必须以大明为榜样,虚心学习其治国之道与文化精髓。
他们甚至频频上书高丽国王,建言高丽当不遗余力地与大明修好,竭力维持两国间的长久友谊,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对于这群“心向大明”的志士,大明朝廷自然倍加青睐。
不仅通过情报局的眼线,对他们的忠诚表示赞赏,还通过给予财物、提供支持等方式,暗中助力他们在高丽国内的势力不断壮大。
他们的存在,为大明的情报局获取了大量高丽内部的“情报”,也为未来在高丽推动李芳远登上王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仰仗这些“忠诚盟友”的支持,大明的计划才得以一步步付诸实施。
在妥善处理完高丽事务后,接着便开始讨论起另一件事,即郑和率领船队归朝之事。
经过朝堂上群臣的热烈商议,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应为郑和的归来举办一场盛况空前的欢迎典礼,以彰显大明的国威与对远航事业的重视。
如今的大臣们,许多人手中都握有不少公司的股份。
而这些公司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贸易的拓展。
郑和此番归来,不仅意味着新航线的开辟,更预示着商业利益的进一步增长,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朝臣们乐于借此机会大肆宣扬,助推股票价格水涨船高。
当然,这份私心只能深藏心底,绝不可公之于众。
他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宣称郑和为国立下汗马功劳,朝廷应以此为契机,激励更多人投身出海事业,弘扬大明的开拓精神。
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成了举办盛典的堂皇借口。
朱允熥对这一切都心中有数,但他并不点破。
毕竟,从一开始,他便是以利益为饵,诱导大明各阶层支持海外开拓,拥护工业化与资本化的浪潮。
如今,朝臣们的反应恰好印证了他的远见。
朱允熥心中暗自满意,也乐于顺势而为,推动这场盛典如期举行。
朝会散后,群臣陆续退出大殿,朱允熥却示意杨荣、杨士奇与姚广孝三人留下。
他吩咐左右太监尽数退下,殿中霎时只剩四人,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凝重。
“皇爷爷久居内宫,深宫寂寥,难免心生倦怠,近来他老人家颇有出宫之意,意欲出来走走。”
朱允熥语气平稳,向三人缓缓道出此事。
这些日子,他反复思量如何妥善安排,却始终觉得各种方案皆有缺憾,难以尽善尽美。
无奈之下,他只得将这三位心腹重臣留下来商议,盼他们能献计献策,解此难题。
反正这件事,他们三人都是知情人。
闻言,三人皆露出惊愕之色,面面相觑,殿内一时陷入沉寂。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祖皇帝如今重现,恐非明智之举。”
半晌,杨士奇率先打破沉默,语气谨慎而郑重:“太祖皇帝若有什么需要,尽可告知,陛下定当倾力满足。”
“然太祖皇帝‘驾崩’之讯早已布告天下,丧礼都早就办完了,如今若突然宣布复生,怕是难以向天下臣民交代。”
“即便能以托词暂时掩饰,瞒过寻常百姓,日后史笔如铁,又将如何记述此事?此事关乎国体,望陛下三思。”
杨荣与姚广孝虽未开口,但眉宇间流露出来的凝重与颔首之态,足以显示他们心中所想,皆与杨士奇所言,不谋而合。
在他们看来,太祖皇帝最好永居内宫,悄然度过余年,直至某日无声无息地离世。
至于那位威名赫赫的大明开国皇帝,早已在天下人眼中、在史册记载中,随“驾崩”而定格。
死而复生,是绝无可能之事。
杨士奇开口便以“太祖皇帝”相称,其意不言自明。
朱允熥目光缓缓扫过三人,眸内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沉声道:“皇爷爷年事已高,长居深宫,虽有太医精心侍奉,然心绪郁结,久而久之,恐伤及龙体。朕心甚忧。”
他稍稍抬高声调,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推行新政,朕夙夜匪懈,争分抢秒,不仅为巩固大明江山,为了天下百姓苍生,亦是为让皇爷爷安心,让事实来证明,新政绝非祸乱根源,更不会动摇社稷根基。”
“朕望他老人家不必再藏匿深宫,能重见天日,畅享天年。”
“尔等无需多言旁枝末节。”他摆了摆手,声音果断:“今日将你们留下,是要商议如何该让皇爷爷走出内宫,重现于世间。”
……